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

【答案】维新派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他们对报刊业务进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与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的方式展开的。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多是报刊的创办者,同时又是政论的撰写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维新派人士撰写的政论,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传统制义文章的束缚,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一一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夕。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19世纪末,中国的报纸与期刊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分野。新闻报道也还没有成为报纸上的主角。不少维薪派报刊的政论非常发达,而新闻报道却很薄弱,经常是寓评论于新闻之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个特点。通常是在新闻的后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新闻或译文之后随时附加上去。有的是在新闻中间夹叙夹议,借题发挥,表明对于某问题的观点,实际成为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中国早期的近代报刊,一般采用书本样式。版面安排简单,整版不分栏,标题与正文字号一样。到了维新变法时期,情况有所改变,版面分栏,新闻分类。改变了过去只按谕旨、论说、纪事等一排到底的版式。对一些过长的文章,进行压缩和编辑加工。

(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

随着电报技术的采用,维新派报刊开始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不过,由于维新派所办报刊中只有少数几家日报,因此,维新派多数报刊所登载的新闻并不多。但是,维新派时政报刊对新闻报道的态度却是严肃认真的,

批评和抵制闭门造车、记载不实、大量刊登琐闻奇闻的做法。维新派报刊所载主要是“各省新政”、“交涉要闻’,、“五洲近事”等严肃新闻。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至维新变法时期,为了配合文字报道,维新派报刊开始注意使用新闻图片。不过,这一时期的新闻图片,仍然还是画家们创作或摹绘的木刻版画。在此以前,报刊一般都用油光纸或连史纸单面印刷。此时的维新派报刊,少数己开始使用白报纸两面印刷,文字和图片的印刷质量得到改善。

2. 简要评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答案】(1)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和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 )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②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包括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3)“把关”过程的实质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 《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民报》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不仅与反对封建专制紧密联系,同时还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与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君主立宪,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必先解决土地问题,主张按“定价收买”的办法实行土地国有,废除土地私有制,废除土地买卖,使国家成为土地的主人。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4. 《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 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答案】(1)创刊背景和意义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同时利用当地的华侨报刊展开革命宣传。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①伦敦蒙难; ②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 ③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以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这些都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的诞生。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孙中山亲自选人择地,筹集经费。由于港英当局一时不准孙中山入境,他便委托自己得力的助手陈少白去香港办报。

(2)《中国日报》的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③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④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1902年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二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保皇派报纸《岭海报》乘机诬蔑,《中国日报》坚决驳斥,论战月余。

5. 我国新闻宣传为什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答案】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和人民的祸福,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原则性问题。我国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因有如下方面:

(1)人民内部的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正确的舆论,能够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促进团结,推动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错误的舆论,会混淆视听,涣散人心,妨碍事业的发展,造成为社会的不稳定。舆论宜疏不宜堵,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时做好错误舆论的转化工作。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