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述《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的内容、经验及意义。
【答案】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和宣传马列主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残酷镇压,对此《新华日报》的报人们与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斗争的主要内容
①反新闻检查
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实行新闻检查,《新华日报》的报人们坚决拒绝接受检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应对办法主要为:开天窗,即不出报纸; 给国民党“算账’夕,撰写短评、社论、消息等揭露其表里不一,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 善于利用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内部的矛盾,将稿件混入在激烈言论的稿件中“浑水摸鱼”; 在抗战即将胜利时,则采用直接拒绝接受检查的方法。
②反封锁新闻来源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许《新华日报》记者出重庆进行采访,对撰稿人加以迫害。
应对的方法主要是: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 依靠地下党员物色可靠的通讯员和知名人士为其写作; 利用国民党第战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 做好新闻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
③反破坏报纸发行
国民党当局规定他的党政军人不能订阅、派报工会不能派送《新华日报》,邮局对其进行检扣,还派宪兵警察特务到处没收和撕毁《新华日报》。
应对的主要方法是:《新华日报》专门组织自己的发行队伍进行派送; 通过同情他们的邮局职工,采用伪装、分散邮寄的方式把报纸寄出去; 注意保护读者,对读者名单进行保密,灵活送报。
(2)斗争的经验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特殊的环境、复杂的斗争使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一套丰富的办报经验。
①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有关内容,为抗战做出
重要贡献。
②建立一支团结战斗的队伍。报社领导都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写作阵容强,自办印刷、发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华军”。
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利用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国民党的报刊言论来宣传抗战,重要文章巧妙送交国民党检查,并得以通过。
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人士,发动各方面人物为《新华日报》写文章,提供稿件。
⑤坚持真实报道。真实地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生活和抗日军民的斗争事迹,使读者从中了解真实的消息。
⑤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新华日报》的口号是“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在重庆新闻界技术评比中,《新华日报》在排字、浇版、上机印刷等项上都取得好名次。
(3)斗争的意义
①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传播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
②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声讨了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 ③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④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新华日报》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斗争制造了舆论优势,对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你如何看待网络声音? 网络声音一定是非主流的、仅仅代表“草根”阶层的声音吗?
【答案】网络声音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互联网发展至此,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声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对于网络声音我们应该辩证、理性的看待。
(1)网络上的声音中有一部分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网络中除了存在各种权威媒体、机构发布的各种信息、新闻外,还有很多种声音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底层,这些信息是能够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状态或表达民众心声的,对于这样的声音,作为党和政府应当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回复,促使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真正实现政府部门或新闻机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或宗旨。
(2)网络由于它的广泛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虚拟性,使它自产生之初就带有一些弊端,网络中上网者身份等相关信息的隐蔽性及网络的较难的监管性,使上网者可以较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这就使网络上的信息纷杂异常,网络上的声音也不一定是反非主流或者是来自“草根”层的,有些信息可能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是媒体发布出来的; 诸多的网络声音中也有可能存在一些负面的、有损他人利益或是有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对于这样的声音,我们应该理性的辨认,作为政府及媒体。对于负面或者是错误的信息应给予及时修正或制止。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
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所以,对于网络声音或者网络舆论我们应该理性、辩证地对待。
3.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答案】麦克卢汉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1)媒介即讯息
①含义
a.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b.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②媒介的作用
a.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仲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
b.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媒介即人的延伸
①含义
a.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b.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一一“分化”一一“再统合”的历史。②评价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①含义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a.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b. “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