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称解释 1. 三度重复 【答案】“三度重复”是消息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具体是指,从标题到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 导语第_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 卞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消息的“三度重复”要求标题、导语和卞体围绕同一新闻角度叙述,不是简单的“三次重复”,而是层层递进。这种叙述方式也称倒金字塔结构。一般认为,这种结构方式起源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种写法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 媒体“二次伤害” 【答案】媒体“一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②“强mt 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己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 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 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3. 新闻客观性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来表现。 4. 软新闻 【答案】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二、简答题

5.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案】社会通讯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①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了通讯的报道视野,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

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社会观察通讯产生之初就突破了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夕、“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而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中的时代思潮,以新鲜的信息和敏锐的视角,为新闻写作领域吹进创新之风。

(2)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在社会转型期环境大变动的背景下,一方面受众迫切地需要得到有关社会的各种信息,以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跟上时代潮流,作出自己定位的抉择; 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群也会对大量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需要有一个表达、宣泄、沟通的渠道。社会观察通讯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信息传播与服务的作用。

①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以揭露、批评报道为主,而它所揭露与批评的重点往往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这类通讯不仅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代表了民意民情。对受众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宣泄某些不满的渠道。而从全社会来看,通过这种类型的通讯进行“密集的小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排气阀”作用,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强调从社会生活中选题,强调以调查采访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成具体的新闻报道,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提升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直至把这个话题“设置”进社会议题,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这些话题一旦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就有可能得到解决了。这是一条己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行使新闻监督权的途径,即: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或焦点,再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社会一媒体一政府之间,形成良陛互动,社会问题就有可能不断得到解决。

社会观察通讯经常是通过调查性报道完成的,从选题到采访均由媒体与记者独立进行,也就是说媒体与记者在这种题材的报道中,相对能够发挥主动认识与干预社会的作用。我们注意到优秀的社会观察通讯一直在关注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注着可能引起冲突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关注着各种社会人群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为弱者说话,这几乎成为社会观察通讯的一个重要的选题特征。

6. 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对记者有哪些要求?

【答案】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即描写性消息,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为:

(1)简笔描写

描写性消息应力求简括,即以最快的速度,首先报告现场情景,形象地传达最新动态。掐写性的内容应是少而精,应抓取最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活动来写。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抓取主要镜头,典型细节,并加以简洁描写,使读者的目光更易集中,使新闻的视觉效果更强。

(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即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

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记者要有慧眼,要善于撷取最能说明问题的活的材料来表现新闻主题。

(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描写性消息不排斥叙述,需要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很多情况下,只有加入适当的叙述,事实才会更清晰、完整,记者的意见、观点才能明确体现。描写性消息的叙述,主要靠背景材料来完成,写作中,记者要善于为描写性消息添加背景。

三、论述题

7. 论述花絮的特点、作用以及写法。

【答案】花絮是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下面对花絮做个简单的介绍:

(1)花絮的特点

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

花絮与新闻素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新闻素描是正面下笔,它所描述的多是新闻事件比较典型、比较完整的场面,再现的是带有画面的某一过程,其题材份量较重,描写的场面较大,形象再现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花絮则不然,它是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花絮的篇幅一般也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

(2)花絮的作用

花絮虽小,却有过人的魅力,不容轻视。

①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一些重大活动,例如国际国内的重大会议,重大的政治、经济、文体活动,其正式场合大多带有程式化色彩,而在非正式场合,有关人士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会上会下、场内场外偶然出现的插曲,却寓意颇丰,很能说明间题。花絮选取这样一些细小的活动予以报道,作为动态新闻的补充,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有关信息,发现事件的底蕴。②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花絮具有探微、探秘的妙用。它将新闻媒体的触觉深入到事件的细微部分,将人与事的另一面,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描述的方式呈现于读者面前,供人观赏,可以使人感到饶有趣味。在读者口味、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花絮是新闻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小花,切勿轻视它的存在。

(3)花絮的写作

①小角度

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写花絮只能从小处落墨,否则就不是花絮了。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抓拍小事,用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意义,反映大事的特点及其多姿多彩的状貌。

②大视野

美国著名记者、语言大师朱尔斯·洛曾说:“放弃(先抠词句)这种做法吧,必须把思想放在首位。”花絮虽小,仍需以小见大。记者在摄取事件的“边边角角”的时候,不可不注意事件的大背景,乃至历史的大趋势。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选取花絮镜头。即,花絮也要有思想性。

③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花絮以趣味性见长。题材本身大多就很有趣,然而,如果写作时放不开,或者文字功夫不够,也会把好端端的材料写死。花絮写作要善于挥洒,不能拘束。记言记事,尽可纵笔驰骋。

④花絮为“絮’夕,自然文章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