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财政学(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案】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从各国的实践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这一形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这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的开发都具有正外部效应。补助的方式包括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答案】由于财政收支活动是政府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财政收支结果是否平衡,不仅取决于政府自身的理财观念、方法和能力,还取决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对财政平衡做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理解:

(1)理解财政平衡不能将平衡机械地认为是收支数量上的绝对相等。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大于支略有结余,可以视为财政基本平衡; 支大于收略有赤字,也可谓财政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时期,政府不论是在编制预算时还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都要努力实现收支平衡。因为如果政府年年都有财政结余,年复一年,就会累积成巨额盈余,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利用; 如果财政连年赤字,毕竟是政府的国库拮据、入不敷出的表现,无疑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不良影响,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2)理解财政平衡必须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收支本身平衡对于政府理财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单从财政平衡考虑,而不顾宏观经济波动或增长幅度,这种财政平衡就失去应有的意义。财政收支作为一种货币收支,同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其它货币收支,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财政部门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它的收支同家庭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其它经济部门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互补余缺的。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统筹财政平衡,才可能全面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后果,研究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也才有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稳定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特

定年度的财政收支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以充分发挥财政作为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有力经济、杠杆的作用。

(3)理解财政平衡要坚持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从长远观点寻求财政平衡,而静态平衡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平衡。动态平衡引进了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是依据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调节作用的客观需要出发的,有利于研究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求得一个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一样,财政收支平衡是相对的,是在收与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因为平衡毕竟是某一时点上出现的瞬时现象,或者是在平衡表上的形式表现。例如,运用财政结余的当年虽在统计上表现为赤字,但如果结合有结余的年份一起从动态上考虑,财政收支仍然是平衡。其规律表现为,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4)理解财政平衡必须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防止可能出现的虚假平衡。造成财政虚假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年的财政收支当中含有“水分”,以货币表现形式的财政收入与实际价值不对称。从我国的实践看,出现财政收入虚假成分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质量不合格或者品种不对路的商品积压,由此而形成一部分财政收入就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货币收入。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相互脱节,使质量不合格或者品种不适销的产品转到销售部门,当销售部门向生产单位支付货款后,生产单位上缴税收或者利润,商品都积压在仓库里。这种不能实现价值的货物都形成了财政收入,就是虚假的财政收入。

②存在着财政挂账和企业挂账。一是财政挂账,即将当年收不抵支的差额结转到下一年,从而减少当年赤字; 一是企业挂账,即本应由财政拨补的政策性亏损补贴不按时弥补,采取“挂账”的方式处理,从而减少当年的财政支出。

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现是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量减少。因此,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以货币所表示的财政收入额当中,就有一部分收入是没有物质保证的收入,其实质上就是虚假的财政收入。虚假的财政平衡往往掩盖了实际上的财政赤字,不能反映财政的真实状况,从而误导对决策的选择。

3. 简述财政赤字债务化的经济效应。

【答案】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将暂时不使用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但下面两种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融资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1)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也就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因此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净效应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国债供应量不断增加,推动利率上升的压力在持续增大,于是中央银行不断地购买国债,货币供应也不断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

(2)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债市场不发达,当政府出现财政赤

字时,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国债来为赤字融资,或者是国债的规模过于庞大,损害了政府和国债的信誉,人们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也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4. 简述国际税收的内涵。

【答案】国际税收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税收的国际化,主要是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的跨国课征引起的,因而,国际税收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在所得税和财产税课征上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

国际税收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是一般税收的延伸和派生物。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涌现,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国所得、跨国财产和跨国纳税人,才形成国际税收活动和国际税收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税收问题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单方面的权宜处理己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为了公正处理国际税收问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准则和惯例,国际税收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

例如,某A 国人在B 国从事经营且有所得C ,A 、B 两国共同对A 的所得C 提出征税要求,形成两重征纳关系,但在C 一定的情况下,两重征纳互相制约,反映的是两国谁多征谁少征的分配关系,这是国际税收的本质内涵。各个国家的涉外税收制度是国际税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 试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答案】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 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比如,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本国财政的收支状况。

(2)无弹性税制。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3)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而且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4)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