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森田疗法
【答案】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①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②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
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 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
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2. 心身疾病
【答案】心身疾病(psychosomaiticdisorders ),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
(1)广义概念:指心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心理因素必然会和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对每一病理过程均起一定的作用;
(2)狭义概念: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3.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
(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4. 性偏好障碍
【答案】性偏好障碍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答案】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ADHD )是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
最初曾采用镇静类药物治疗注意缺陷,但其反而使症状恶化了;相反,使用精神兴奋类的药物,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人们认为是大脑的损伤造成了儿童多动等症状。许多患此障碍的儿童并未被发现有脑损伤的病史或特征,并且许多有脑损伤的儿童并未表现出多动的症状,因此脑损伤与多动症状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至80年代,DSM-III-R 才正式将此障碍命名为注意缺陷。
从性别上看,患病人群中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ADHD 在8岁之前的起病人数最多,之后就
越来越少。ADHD 还常和其他障碍共病,如对立违抗障碍。ADHD 的一些症状在成年之后可能还有残余存在。
(1)临床表现和诊断
①孩子总是过度兴奋、冲动,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会走路后,往往会以跑代步,在房间乱跑,四周的东西都非碰不可,家长会觉得他们好喧闹和捣乱,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在学校其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不停地做符种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他们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一样,甚至到睡眠时亦不愿意安静。这样的情况可能被诊断为ADHD 。
②DSM 中ADHD 有三种亚型: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一冲动为主型。
③表现
a.ADHD 的患者在社会功能上通常会有很大损害:
b. 因为冲动和多动,在和父母相处上有问题,家庭气氛是对立的。家庭冲突和消极的父母子女互动经常会影响干预的效果。
c. 患ADHD 的儿童虽然可能表现得健谈和友善,但是可能因为忽略信息而误解别人的意思。因此他们与同伴的关系会受到影响。
④ADHD 患者的学业表现也会严重受损,会表现出某种学业能力缺陷。
⑤从智商上看,ADHD 患者既有高智商也有低智商,更多的人处于平均水平,但他们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得分较低,这可能与他们在进行测验时未能专注回答问题有关。
6. 广场恐怖症
【答案】(1)含义:又译场所恐怖症,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征,目前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地方。
(2)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①焦虑症状: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②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③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广场恐怖症患者开始时只是回避那些不容易迅速离开的场所,有的人初期只要有熟悉的人陪同,就可以外出。随着病情的加重,恐惧的场所泛化,最严重者,终年不敢跨出家门,生活受到严重妨碍。
7. 意识层次论
【答案】弗洛伊德在早期把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活动,无意识是指不能被唤入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和心理活动,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指的是虽然当前不在意识范围之内,但是很容易可以被提取的fg 息和冲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