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图式
【答案】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每个人有其特殊的系列图式,图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经验。图式有适应性的,也有非适应性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式。在认知治疗中,评估和改变基本图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图式在较早的个人经验中形成,所以图式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2. 精神障碍
【答案】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3. 神经性厌食症
【答案】英国的内科医生RichardMorton 首次对神经性厌食症症状进行全面描述。1694年他第一次描述了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并称之为“神经性消耗”。此后的200年中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进展。
19世纪后,人们对该病的兴趣达到一个高峰,并发现这类障碍有某些心理学特点。19世纪70出现了“厌食”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归于癔病的一个亚型,这种观点的提出常被作为对该病认识的开端。
在1914年后一度把该病作为原发性垂体功能障碍。直到30年代,才逐渐把神经性厌食症又作为心因性障碍重提。
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者注意到病人怕胖怕增重、对体形极为关注、极度清瘦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并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20世纪40年代后,神经性厌食症逐渐从癔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4. 唐氏综合征
【答案】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障碍,是由于多1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也称21三体综合征。婴儿患此病的可能性与其出生时父母亲的年龄成正比,尤其是母亲的年龄越高,出现此种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孕妇可在怀孕10周以后接受绒膜绒毛取样或羊膜穿刺检验,检测唐氏综合征。
患病儿童的生理特征:杏仁形斜眼、眼睑厚重、睑部和鼻子扁平、宽大、舌头过大、手掌厚实、手指粗而短。唐氏综合征患儿的体貌异常程度与其精神发育迟滞程度几乎没有关系。
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通常可以通过培训学会自理,学习一些适应性的社会行为以及常规行为,并可从事简单的工作。患儿的社会关系水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一智商水平和支持性的家庭社会环境。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答案】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ADHD )是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
最初曾采用镇静类药物治疗注意缺陷,但其反而使症状恶化了;相反,使用精神兴奋类的药物,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人们认为是大脑的损伤造成了儿童多动等症状。许多患此障碍的儿童并未被发现有脑损伤的病史或特征,并且许多有脑损伤的儿童并未表现出多动的症状,因此脑损伤与多动症状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至80年代,DSM-III-R 才正式将此障碍命名为注意缺陷。
从性别上看,患病人群中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ADHD 在8岁之前的起病人数最多,之后就越来越少。ADHD 还常和其他障碍共病,如对立违抗障碍。ADHD 的一些症状在成年之后可能还有残余存在。
(1)临床表现和诊断
①孩子总是过度兴奋、冲动,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会走路后,往往会以跑代步,在房间乱跑,四周的东西都非碰不可,家长会觉得他们好喧闹和捣乱,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在学校其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不停地做符种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他们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一样,甚至到睡眠时亦不愿意安静。这样的情况可能被诊断为ADHD 。
②DSM 中ADHD 有三种亚型: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一冲动为主型。
③表现
a.ADHD 的患者在社会功能上通常会有很大损害:
b. 因为冲动和多动,在和父母相处上有问题,家庭气氛是对立的。家庭冲突和消极的父母子女互动经常会影响干预的效果。
c. 患ADHD 的儿童虽然可能表现得健谈和友善,但是可能因为忽略信息而误解别人的意思。因此他们与同伴的关系会受到影响。
④ADHD 患者的学业表现也会严重受损,会表现出某种学业能力缺陷。
⑤从智商上看,ADHD 患者既有高智商也有低智商,更多的人处于平均水平,但他们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得分较低,这可能与他们在进行测验时未能专注回答问题有关。
6. 焦虑
【答案】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1)焦虑与恐惧情绪相近,不过恐惧是面临危险时发生,而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
(2)焦虑与烦恼不同,烦恼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言,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
7.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
(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8. 恐怖症
【答案】恐惧在儿童期非常普遍,恐惧的内容随着年龄増长而发生变化。
①学龄前的儿童倾向于害怕可见的物体,譬如动物或者昆虫。这种恐惧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但是很少在5岁之前开始。
②随着儿童逐渐成长,他们恐惧的对象开始包括想象的东西、灾难性的事件以及黑暗。 ③六七岁上学之后,会出现对学校的恐惧,对学校的恐惧在8〜12岁显著増长。
④从12岁到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的恐惧逐渐更接近于成人的恐惧,譬如社交恐惧以及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恐惧。
有时候儿童恐怖症的发展十分复杂,而且不可预期。
9. 社交恐怖症
【答案】(1)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2)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①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称为对视恐怖症;
②还可表现为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
③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惴不安者,患者深信周围人已觉察并正在注意他,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