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经病
【答案】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2.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
【答案】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 ), 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3. 精神病
【答案】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祌病学的研究范畴。
4. 孤独症
【答案】孤独症又译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孤独症的概念最早由Karmer 提出,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种发生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之后又被称作Kanner 孤独症、婴儿期孤独症或者儿童期孤独症。Karmer 认为孤独症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包括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无想象力的游戏,而孤独症最根本的特征是从生命早期就没有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大概为0.4%。〜0.5%。。一项按广泛的孤独症定义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率约1%。。不管是临床样本还是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高于女孩,孤独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0〜5.0):1。在我国,报道的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在(6.5〜9):1。
5. 性偏好障碍
【答案】性偏好障碍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6. 同性恋
【答案】同性恋是指指向同性的、情爱的思想和情感,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
在人类历史上,同性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宽容;但在西方,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反对,同性恋不但在道德上遭到谴责,在法律上也被严加限制。
在学术界,早在20世纪初,霭理士就认为同性恋是自然的、非病理性的现象。弗洛伊德对同性恋也持同情的态度。但少数学者的声音并不足以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
1953年,Kinsey 在其著名的性学研究报告中指出,同性恋与异性恋不能截然区分开来,而应该看作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端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中间则分别是部分同性恋、双性恋和部分异性恋。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从DSM-11系统中删除同性恋的诊断。这意味着西方社会不再将同性恋看成是一种变态行为,而将之视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变异。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对同性恋人群开展深入的研究。他们均认为不能因为性取向的不同而将同性恋看成异常,或看成是一种疾病。
从诊断标准来看,DSM 已经去除同性恋诊断;ICD-10也指出,单纯的性取向问题不能被视为一种障碍,但保留了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诊断。CCMD-3仍有同性恋的诊断,但同时指出: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符合诊断的人是“性发育和性定向伴有心理障碍,如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并为此感到焦虑、抑郁,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7. 双相心境障碍
【答案】(1)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下一次发作可以表现其他形式。
(2)双相心境障碍的类型
在DSM 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①Ⅰ型双相型障碍
Ⅰ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但无抑郁发作的历史。 ②Ⅱ型双相型障碍
Ⅱ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此,Ⅰ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有躁狂发作,Ⅱ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无躁狂发作。
(3)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 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要诊断躁狂发作,其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的程度),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而在CCMD 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的情况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8. 表演型人格障碍
【答案】表演型人格障碍往往因其过分招摇和轻浮的表现突出而引人注目,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是其所需要的。但因其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的特征,社会适应不良,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表演型人格的患病率为1.3%〜3.0%。女性是男性的2倍。有研究发现,表演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和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18%,11%和10%。
9. 分裂型人格障碍
【答案】分裂症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病人虽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美、德等国采用PDO 、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患病率为0.6%〜14.6%。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 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10.恶劣心境障碍
【答案】(1)恶劣心境是一种轻度的抑郁。这样的病人通常是忧郁的、内向的、审慎的,缺乏获取快乐的能力。此外,他们缺乏精力,自尊水平低,有自杀的想法,饮食、睡眠和思维都存在紊乱,与抑郁症很相似,只是其症状还不是那么严重或不够多。它的发病率约是抑郁症的一半。
(2)恶劣心境的四种情况
①抑郁性疾病前驱期的抑郁变种;
②抑郁性疾病急性发作后的不完全缓解;
③对长期存在的社会或个人问题的反应;
④人格障碍的抑郁类型。
(3)DSM-ⅠV 对心境恶劣的诊断标准
①在至少2年内的多数日子里,一天内大多数时间出现抑郁心境。
②在抑郁时,至少表现出下列2项:
a. 食欲差或食量过多;
b. 失眠或睡眠过多;
c. 精力不足和疲劳乏力;
d. 自我估计过低;
e. 注意力集中差和难以做出决断;
f. 感到绝望。
③在此障碍的2年病期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没有一次A 或B 症状消失长达2月以上。 ④在此障碍的2年病期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从无重性抑郁发作,即不可能归于慢性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部分缓解。
⑤从没有过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也从不符合环形心境障碍的标准。
⑥此障碍并非发生于某种慢性精神病性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或妄想性精神障碍。
⑦这些症状并非由某种药物或一般躯体性情况导致的直接生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