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6课程与教学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轨制
【答案】双轨学制是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西欧学制属于此种类型。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学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但是它的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利于普及教育的实现。
2.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答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
3. 夸美纽斯提出的“兴趣与自发原理”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应当使教学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要使学习者的自发学习、自主探索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4. 布鲁纳提出的教学认识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布鲁纳的教学认识论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关于知识的属性问题。他认为,知识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是外部客观实在的反映或模拟,知识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恰恰相反,知识是人们基于经验中的材料而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有意义和结构。由于人们对规律或事物的体验是不断变化、不断深化的,知识的内容因而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科学知识必然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探究过程。这就是科学知识的本质。
(2)因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和人类的知识探究过程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教学过程就不应当像传统上所作的那样,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当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也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3)提出的一个著名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以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其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一方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
力发展特征。
5. 简述功利主义课程的组成部分。
【答案】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斯宾塞的课程体系由五个部分所构成。
(1)生理学、解剖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指向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领域”。
(2)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社会学等。这是与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领域”。
(3)心理学、教育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领域”。
(4)历史、社会学。这是合理地调节自己行为所必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领域”。
(5)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这类课程对应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领域”。
6. 简述道尔顿计划的三项主要措施。
【答案】道尔顿计划的三项主要措施:
(1)“作业安排”,即为学生规定周密计划的学习任务,是个别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些任务以个别学生为立足点,学生按照作业安排,与教师签订学习契约(“工约”),等完成任务经检查合格之后,再接受下一个月的工约。学生必须完成所规定的课程才准毕业。
(2)“实验室”即学生的作业室。不同的学科设有不同的实验室,提供本学科需要的各类参考书目、实验器材等。实验室兼有自修室、图书室、教室的作用。每个实验室有1一2名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考核。
(3)“成绩记录”。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措施,旨在检验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度。帕克赫斯特设计了四种成绩记录表格,如教师实验室记录表、学生作业记录表等。
7. 奥苏伯尔在有意义学习的原理中提出要遵循“逐渐分化原则”,请说明其内涵,并指出奥苏伯尔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
【答案】“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
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提出逐渐分化原则时,奥苏伯尔有两个基本假设:
(1)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
(2)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依次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占据最高层次,下面依包摄水平下降而逐渐递减。
这就是说,逐渐分化的原则不仅是与人类心得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的,而且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也是相吻合的。这样,教师有意识地用这种方式来安排教
学内容,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水平。
8. 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论,兴趣的内涵是什么? 其特点又是什么?
【答案】(1)兴趣的内涵是: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这种“内现的力量”寓于观念或经验之中。
(2)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应当具有深远的、直接的、全面的等特点。
①兴趣的“深远性”是指兴趣能对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能成为欲望和意志的源泉。
②兴趣的“直接性”是指兴趣指向于思想对象本身、内在于对象之中。
③兴趣的“全面性”是指兴趣要指向于多种对象和经验,防止狭隘性。
9. 如何理解过程模式中,“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答案】在斯腾豪斯倡导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理论中,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权。过程模式并不给出过程中的铁的原则,应该说它是一种“排除原则”,即把无效的、不利于广泛的教育目的达成的做法识别出来并加以排除的原则,这样,就给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留有余地。但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认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以对课程问题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前提,从而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
10.杜威所倡导的“反省思维”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杜威所力倡的“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
(1)问题的感觉——在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中,令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阻止了连续的活动;
(2)问题的界定——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
(3)问题解决的假设——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疑难问题;
(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对假设从理智上进行认真推敲,看哪种假设能对付疑难;
(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通过行动而检验考虑中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有效性如何。这些同时也是“问题解决”的要素、步骤或阶段。杜威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而且这五个阶段中的每一阶段均可进一步展开。
11.简要说明课程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
【答案】课程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点是:
(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