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6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2.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3. 20世纪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选修制度的发展有尽量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和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设计多样的自选学科,形成与学生多样的能力、出路相对应的课程;
(2)在普通科中注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职业科中引进“综合选修制”;
(3)新设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学科;
(4)设置学分制高中课程。
4. 简述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答案】(1)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在于: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裴斯泰洛齐因而成为近代教学论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裴斯泰洛齐本人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他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孤儿之父”。所以,裴斯泰洛齐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他的“基础教养论”把人的能力分为
若干要素,这就把完整的儿童的心灵肢解了,从而使其教学论具有了机械论、原子论的性质。
5. 什么是“生活共同体”?是由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体现着什么原理?
【答案】19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家荣格提出了体现“乡土教育原理”的“生活共同体”课程。所谓“生活共同体”,即把世界视为有机的、相互依存的共同生活的整体。荣格主张儿童要从靠自身的直觉容易把握的小范围的生物的“生活共同体”,即从乡村的公园、牧场、池塘和丛林出发,进而认识大范围的“生活共同体”——整个世界。
6. 请简述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答案】早在20世纪40年代,泰勒就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课程内容的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
a. 含义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同一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b. 逻辑依据
直线式的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是直线前进的,主张根据科学理论知识生长的原有逻辑来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特别是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由于直线式编排的课程内容前后不重复,因而被认为是效率较高的一种内容组织形式。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
c. 适用情形
直线式和螺旋式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它们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直线式比较适合那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的组织;螺旋式比较适合理论性较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的组织。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a.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纵向组织方式是教育心理学家们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的一种组织形式。
b.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横向组织是依据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
比较地看,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二者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不可偏废。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的分歧所在:
a.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b. “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
现在人们一致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7. 简述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应当培养人的“六种兴趣”,根据这“六种兴趣”设置相应的课程。
(1)“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
(2)“思辨的兴趣”,即进一步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数学、逻辑学、文法等,这些科目指向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审美的兴趣”,即对各种事物、大自然、艺术品、“善行”的体验和美的评价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图画、音乐、文学等,这些科目指向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感。
(4)“同情的兴趣”,即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国语、外国语等,这些科目旨在培养友爱、谅解精神。
(5)“社会的兴趣”,即在交往中建立广泛联系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这些科目旨在培养群体合作精神。
(6)“宗教的兴趣”,即认识人与神之关系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是神学。
8. 简述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
【答案】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揭示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并整合了课程与教学。杜威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经验是对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联系的知觉。完善的经验则是物我两忘的,真正的教育是心理与逻辑、方法与教材、教学与课程彼此间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
课程与教学统一必须有两个内涵,其一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其二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如此,课程与教学是内在连续的: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 教学指向于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而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