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37金融学综合(含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工程
【答案】金融工程指开发、设计与实施各种创新性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包括为各种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工程师针对客户的问题,运用概念性工具作出诊断,运用和组合各种实体金融工具,为客户寻找可能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而创造出的金融产品经大规模标准化后,又作为下一次金融创新的工具。在创新中用到的概念性工具主要是一系列理论知识,包括套期保值理论、估值理论、证券组合理论、会计和税收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而实体性工具则包括各种权益证券、固定收益证券、期权、期货、互换协议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证券交易和其他数学模型等手段。
2. 银行信用
【答案】银行信用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典型的银行信用是商业银行信用,它能充分体现银行信用的作用。商业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身份出现,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作用表现存:一方面,在企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能够起到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能将非生产经营单位和居民准备用于消费的货币收入和积蓄聚集起来,将这些原本不是资本的货币提供给企业作为资本加以利用,这就增加了社会可用资本总量而有利于经济发展。银行还通过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或抵押贷款,将商业信用转变为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信用形式。
二、简答题
3. 简述中央银行各项资产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答案】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主要包括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通货和存款准备金都反映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中央银行的资产并不直接影响基础货币,而是根据资产负债平衡,由资产变动引起负债变动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量。
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有再贴现与再贷款、政府债券与政府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其他资产,下面分别论述各项资产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1)再贴现与再贷款。再贴现与再贷款的结果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央银行负债及存款准备金增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扩展上述两种业务,就是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反之,也会产生等量缩小的效应,从而进一步引起货币供给量倍数地増加或缩小。
(2)政府债券与政府借款。当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基础货币等量扩张,结果货币供给量按货币乘数倍增。财政部发行公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则依公债购买主体不同而异。在财政部把对中央银行发行公债筹得的款项用于支出时,居民和工商企业在商业银行存款增加,经过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财政支出额的若干倍。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发行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影响是同样的。
(3)外汇与黄金储备。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 汇、黄金资产,都是中央银行通过注入基础货币来收购的,即是中央银行通过手中持有的基础货币向外汇、黄金持有者购买的。其中外汇存款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在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购外汇黄金,则会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4)其他资产。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增加,也会使货币増加。例如,中央银行购买设备或向他国央行购买通货,由央行开出支票结算,也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
4.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及其产生根源。
【答案】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新旧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尖锐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摩擦双方和对抗双方相互妥协和不断“磨合”的结果,因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中的一些“原生”的制度缺陷正在不同程度地得到或正在得到矫正,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仍然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体制缺陷、机制缺陷、结构缺陷、功能缺陷和规则缺陷等五个方面。
(1)体制缺陷
由于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了,已经成为“有计划”的资本市场。政府通过行政机制和行政手段,对股票发行、上市和流通进行全程的行政干预,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资本机制和市场机制。表现在:
第一,在股票的一级市场上,政府采取额度控制、行政保荐的办法,完全垄断了股票的发行市场。
第二,在股票的二级市场上,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保护的存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因竞争而产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不仅如此,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带有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政府对股市态度的变化往往成为股市起落的最重要的原因。
(2)机制缺陷
由于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表现在:
第一,缺乏产权关系明确的市场主体,缺乏通过正常竞争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缺乏市场主体间通过价格而形成的有效竞争,是我国资本市场上资源流动和动态组合机制不健全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源。
第二,在约束机制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由于行政机制的介入与市场机制的缺失,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
第三,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中普遍实行经营者的即时薪酬(工资和年度奖金)和长期薪酬(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相结合的激励制度。
(3)结构缺陷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股权市场与债权市场存在着场内与场外的双重反向失衡。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外. 债权市场远远地大于股权市场。而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之内,则是股权市场远远地大于债权市场。
第二,在股票的二级市场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最主要的缺陷是缺乏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相适应并且能够反映股票和股份经济本质要求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
第三,在债券市场方面,我国的市场格局也处于一种畸型状态,无论是债券种类还是债券规模,国债和国家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都大大高于企业债券。
(4)功能缺陷
我国价格市场化的基础和环境不具备,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远不具备,这+仅源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体制、机制和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而且还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秩序、行为秩序和监管秩序都还很不完善。由于资本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市”和行政化的
特点,因而市场的起落往往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也因此而被扭曲了。
(5)规则缺陷
不但许多应有的法律和规则不具备,而且己有的一些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成为各种意志磨合的产物和拼盘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制度缺陷;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模式化的公司章程导致上市公司不是“自治”而是
,公司的独立的人格从而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利益都在这种行政权力的侵蚀下流于形式;“公治”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层对资本市场侧重调控而疏于监管,在市场秩序上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比较大的违法“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资本市场中上述5个方面的制度缺陷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同时并存和交互作用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带有如此严重的制度缺陷的资本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多重钳制,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中发生重大的功能变形的深层根源。在发展思路上进行全面调整,尽快地从政策调整转入制度创新阶段,这样才能使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
5. 什么是票据的背书?
【答案】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形式的行为就是票据的转让。票据的转让是通过对票据的‘‘背书”来实现的。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在粘附在票据背面的单据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本票、支票和汇票都可以通过背书而转让。
背书人是票据权利的出让人,被背书人是票据的受让人。在背书是,背书人必须记载被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