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金融综合(含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银行信用
【答案】银行信用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典型的银行信用是商业银行信用,它能充分体现银行信用的作用。商业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身份出现,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作用表现存:一方面,在企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能够起到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能将非生产经营单位和居民准备用于消费的货币收入和积蓄聚集起来,将这些原本不是资本的货币提供给企业作为资本加以利用,这就增加了社会可用资本总量而有利于经济发展。银行还通过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或抵押贷款,将商业信用转变为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信用形式。
2.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二、简答题
3.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
【答案】①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是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银行的盈利是放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以及各种服务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和费用所得的差额。充足的盈利可以扩充银行资本、扩大经营、增强银行信誉以及提高银行的竞争实力。如果银行无法盈利,投资者将丧失信心,银行的信誉将下降,可能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导致客户挤兑。
②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的特点在于极其依赖于从外部借入资金经营,因此安全性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它既体现在全
部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上,也体现在每项个别业务上。安全性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存亡。银行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是因为其安全性遭到破坏。
③流动性,是指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其中资产的流动性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2)三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①盈利性和后二性呈反向变动,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②盈利性和后二性也存在统一性,一是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之内,三性可以都令人满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二性可以同向变化。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可靠保险的项目,盈利性和安全性都很高;对于行政干预要求支持,但经营管理水平又很低的企业贷款,其盈利性和后二性都很低。
③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例如,由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流动性不足。
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地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4. 试比较分析衡量通货膨胀的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 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答案】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分析通货膨胀的必要环节和治理通货膨胀的依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 平减指数3种,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①消费价格指数(CPI )。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通货膨胀率=报告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 )。这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它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原材料以及非零售制成品的价格信息。缺点是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在最终销售环节上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
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
③GNP 平减指数(GNP deflator)。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其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旦该指标一般一年只统计一次,因此很难迅速地反映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走向,该指数还有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5. 试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并用图示说明。
【答案】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其成因分析是: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
(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论。这种理论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条件下,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求,而当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弓丨起物价上涨,价格上涨又弓1起工资的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工资-价格螺旋上升。尽管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有可能成为物价水平上涨的原因,但不能由此认为,任何货币工资率的提高都会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工资率的增长没有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而且,即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如果这种结果并不是由于工会发挥作用,而是由于市场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那么,它也不是通货膨胀的推进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需求的拉上。
(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另一成因是利润的推进。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没有哪一方能任意操纵价格。但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卖主就有可能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増加速度,以赚取垄断利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无论是工资推进型还是利润推进型,提出这类理论模型,目的都在于解释: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所以,总需求给定是假设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应的则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可用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