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性定义: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这种适应对于保证生物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植物方面,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幅广阔的叶子,都是植物竭尽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体现。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减少水分蒸腾,肥厚的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条件。
②动物方面,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3)适应性的产生:
这些适应,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结果。
3.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1)地表平坦: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
(2)干旱少雨: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
(3)风沙流的形成:
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4. 自然地理学的研咒对象是什么?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5. 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案】(1)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一个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正常运行的生态系统中,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而生态系统的这种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具体来说如下:
①反馈机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一,捕食者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减少,接着,捕食者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而自然减少。一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个体数量大致平衡。(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其结构、功能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可以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②抵抗力。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生态
系统发育越成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③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破坏后,系统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生物的生活世代越短,结构越短,其恢复力越强。
④当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压力过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引起生态失调,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6. 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
【答案】(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只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 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一安第斯山系(又称山
,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一海沟系)弧一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
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 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