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8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案】(1)自然地理学
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 简述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母质的影响,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它向土壤提供矿物质,决定土壤的质地、孔隙、养分和酸度等物质。
(2)生物的影响。生物可以吸收太阳能,使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营养元素向土壤聚合,并产生腐殖质,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增加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3)气候的影响。通过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大气可向土壤输入水分和热量,进而控制母质风化和植物的生长,影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4)地形的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影响母质、生物和气候因素,控制物质和能量在不同地形部位的分配,进而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影响。时间主要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的强度和深度、产生土壤内部层次的分类。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可通过有目的的改变成土因素来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综上所诉,对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在一定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的生物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3. 简述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
【答案】(1)土壤分类的定义:
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演替规律的基础上,件、形成过程等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土壤进行区分和归纳的方法。
(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
中国现行土壤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类、土属、土种和变种7级。这样的土壤分类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土壤种类繁多、根据土壤的基本性质、形成条其中有土纲、亚纲、土类、亚土壤成分复杂的特色,提出了人为土纲,也体现了面向世界向世界分类方法学习的特点。
4. 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
(1)水中含CO 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 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 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 3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 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
(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软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
(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5.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答案】(1)岩浆岩
;①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 2O 、CO 2等)
②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③有一定的产状。
(2)沉积岩
①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
②产状为层状产出;
③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3)变质岩
①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FeO 、MnO 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
②岩石重结晶明显;
③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6. 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是指地球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缓解了地球表层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广阔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分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传送带;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③水分循环过程也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④地表水分循环也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岩石风化过程、流水地貌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成土过程;
⑤地表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过程,如煤、石油、沙金等。
(3)形成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外因是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
7. 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1)土壤和土壤圈
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