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是指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与传统的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不同,社会观察通讯并非着眼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或者某一方面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某个地方的风光风貌,而是在上述各类通讯的报道范围之外,用广角镜头透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观念的通讯。在不同的媒体上,社会观察通讯有不同的称谓,“新闻观察”“纪实报道”“问题通讯”“调查报道”,以及某些报纸上的社会大特写等等都属于社会观察通讯。

2. 提问

【答案】提问是指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的主要技能与方法可分为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三种形式,还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两类。提问时要注意做到简洁、具体、深刻、间接、自然、节制。提问是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

3. 议程设置论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D.L.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该效果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夕; 它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它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4. 调查性报道

【答案】调查性报道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受到广泛关注。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

二、论述题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寻找新闻角度有哪些启迪意义?

【答案】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中国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的是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旖旎风光。这对寻找新闻角度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入手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2)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庐山,可以正面拍、侧面拍,也可以仰拍、俯拍,选择的角度不同,拍出的照片景物与意境也千姿百态、风光迥异。而事实就像庐山一样,是由丰富多彩的诸多侧面组成的,是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表象与特点。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就可能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3)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因此,受苏东坡的这一诗句的启迪,新闻学借鉴摄影的概念,要求记者要学会站在不同的方位去看待客观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发去现新闻价值。

(4)媒体生产出的新闻产品,最终要“卖”给受众,所以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应考虑受众的感受。事实有很多侧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收获,但读者需要的是最佳的角度。所以,在选择角度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

6. 试述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与关系。

【答案】(1)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界定

①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是指新闻报道公开传播后给社会造成的非预期的、不良的结果。根据效果的社会作用划分,新闻传播效果分为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负面效果是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生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甚至阻碍作用的效果。

②“负面新闻报道”是对社会负面现象所做的报道,通常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犯罪、腐败、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点。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与之相对应的是正面报道和一般报道。

(2)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与“负面新闻报道”的关系

前者的“负面”强调的是报道的影响和结果,即传播的效果,后者的“负面”则是指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负面新闻报道”并不等于负面影响,对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负面新闻报道能够警醒社会,引起重视和对策的出台和实施,更多的是产生正面影响。

7. 试述如何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

【答案】(1)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①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

②预知事件是指意义重大且事前预知的事件。如党的重要会议的召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功实施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发射卫星、重大体育赛事、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的审判等。

(2)采访报道事件性新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无论是采写突发性事件还是预知事件,新闻事件发生地一一现场材料在事件通讯中是不可缺少的,现场材料可以带给读者真情实感,它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其他材料无法代替的。因此,它要求记者有很强的现场意识,及时赶赴事件发生地,收集现场目击材料。收集现场素材有三种可能性:

a.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亲历事件,即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但是,采访实践中也发生过许多“眼见不为实”的现象,因为目击也可能出现误差。特别是亲历大型事件时,事件中小型的场面、过程众多,记者必须紧紧抓住关键时刻的关键场面,必须找好观察事件的角度,必须设计好同组记者的采访布局,搞好协作,才可能捕捉到精彩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b.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因为事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对于大部分突发性事件,记者只能采集到事件发生后的现场。但是,此时的现场仍然是佐证事件的有力证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染力。

c.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采集非预知事件的素材的重要渠道,是采访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请他们陈述新闻事件的经过,描述现场情景。在这里,记者得到的现场材料已经是第二手材料,真实性和生动性有可能衰减。但如果找到的是权威的见证人,记者仍然可以收集到比较鲜活的现场材料,以弥补不能亲历事件的遗憾。

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一般而言,情节链条是显性事实,找到当事人比较容易弄清楚,而因果链条有时是隐性的,调查了解清楚要靠记者的深入采访和分析能力。

③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一个事件的全过程有它各个不同的侧面。以突发性事件为例:灾难突发的事实、损害延续的事实、救灾的事实、灾后调查原因的过程、处理责任者的事实、灾后重建家园的事实,都有新闻价值,都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但我们应当尊重读者的“知情权”,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例如,面对一场惨烈火灾,老百姓最想知道的还是“为什么? ”一一谁该对此时负责?

④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