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包括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人情味和趣味性等。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2. 调查性报道 【答案】调查性报道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受到广泛关注。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 3. 新闻导语 【答案】新闻导语,是指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它是新闻一一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与仟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消息中,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主要包括:①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②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夕; ③为全篇定音,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4.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二、论述题 5. 论述花絮的特点、作用以及写法。 【答案】花絮是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下面对花絮做个简单的介绍: (1)花絮的特点

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

花絮与新闻素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新闻素描是正面下笔,它所描述的多是新闻事件比较典型、比较完整的场面,再现的是带有画面的某一过程,其题材份量较重,描写的场面较大,形象再现的

内容也更丰富多彩。花絮则不然,它是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花絮的篇幅一般也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

(2)花絮的作用

花絮虽小,却有过人的魅力,不容轻视。

①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一些重大活动,例如国际国内的重大会议,重大的政治、经济、文体活动,其正式场合大多带有程式化色彩,而在非正式场合,有关人士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会上会下、场内场外偶然出现的插曲,却寓意颇丰,很能说明间题。花絮选取这样一些细小的活动予以报道,作为动态新闻的补充,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有关信息,发现事件的底蕴。②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花絮具有探微、探秘的妙用。它将新闻媒体的触觉深入到事件的细微部分,将人与事的另一面,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描述的方式呈现于读者面前,供人观赏,可以使人感到饶有趣味。在读者口味、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花絮是新闻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小花,切勿轻视它的存在。

(3)花絮的写作

①小角度

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写花絮只能从小处落墨,否则就不是花絮了。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抓拍小事,用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意义,反映大事的特点及其多姿多彩的状貌。

②大视野

美国著名记者、语言大师朱尔斯·洛曾说:“放弃(先抠词句)这种做法吧,必须把思想放在首位。”花絮虽小,仍需以小见大。记者在摄取事件的“边边角角”的时候,不可不注意事件的大背景,乃至历史的大趋势。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选取花絮镜头。即,花絮也要有思想性。

③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花絮以趣味性见长。题材本身大多就很有趣,然而,如果写作时放不开,或者文字功夫不够,也会把好端端的材料写死。花絮写作要善于挥洒,不能拘束。记言记事,尽可纵笔驰骋。

④花絮为“絮’夕,自然文章宜短。

应是小角度、小文章,有时只写几句话、一个剪影即可。

6. 试述采写好特写需要哪些环节的内容。

【答案】采写好新闻特写,需要从以下五个环节入手:

(1)抓准“镜头”。采写特写,如果抓不准“镜头”,如果不善于截取新闻事实具有本质性新闻价值的某一个剖面,某一个片断,那么即便你精雕细刻,力气花得再多也没有用,不仅产生不了魅力,甚至反而弄巧成拙。只有选准了“镜头’夕,写作才有了目标,有了中心。对准这个目标,这个中心,进行聚焦,进行局部“放大’夕,特写方能立得起来。

(2)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一篇特写总要有几处精彩的描写来支撑,这就是局部放大的细节。细节要有特点,无论写人还是写事,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收到文字少,容量大的效果。因此,观察采访的能力,对特写写作的重要程度,相对于其他类型新闻文体的写作更加重要。

(3)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特写的写作就要这样紧紧地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部分,也就是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①要对高潮部分观察入微、思考入微,详细地占有其详细而生动的材料;

②要果断地摆脱非高潮部分的诱惑,集中笔力,砍去枝蔓。特写必须着力描写好关键的地方,非关键的地方或者“忍痛割爱’夕,或者一笔带过,同时,高潮部分的描写,使用准确而且动感强的字句,尽力避免累赘。

(4)要情景交融地写。特写是一种描述性新闻,又是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的产物。好的特写中都渗透着记者的感情,这种感情的表达不是指那些虚浮的感叹,而是把描写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地描写。

(5)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在具体的运用背景材料的过程中,特写与其他新闻文体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①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就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 二是要尽量把它们写得有镜头感。

②大量背景材料的运用要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好是把背景与新鲜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从而在全文中居于更突出的地位。加强特写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7. 就如何写作工作通讯谈谈自己的看法。相关试题:怎样把工作通讯写的生动活泼具有可读性?

【答案】(1)从全局高度选取典型事实

写好工作通讯,首要的一点是记者必须胸有全局。他要明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确他所采写的具体行业当前工作的重心以及圣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敏锐而准确地抓住有典型性、有指导性的事实,来揭示矛盾,分析与解决矛盾。

换言之,全局是“面’夕,典型事实是“点”,工作通讯的写作,是要通过对“点”的报道,来回答“面”提出的问题。这两者结合得越好,工作通讯的写作就越成功。对全局的把握,是在工作通讯写作中时刻要注意的。而对典型事实的选择,则一定要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精心地筛选。

(2)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写工作通讯不是写工作总结,如果只是概括性地交待一下过程,再罗列上一、二、三、四条经验,读者必然失去阅读的兴趣。工作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它要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运用新闻写作的基本手法,即用事实说话。

工作通讯的起点,一般也要从具体事实开始,或以具体事实贯穿始终。而这些具体事实如果不进入工作现场很难发现,也很难在写作中如实地生动地再现它。即采访所得来的新经验、新观念、新问题,必须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事实传播给读者。要让读者以这些事实作为认识的起点,然后一步步顺着记者为其铺设的路径一一一系列经过梳理的事实,内涵着某种逻辑关系的事实,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一一新经验、新观念带来的启发,达到工作通讯的传播目的。工作通讯的写作,同样需要强调到现场去,到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去。

(3)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工作通讯自身的功能,决定它先天的具有自上而下的指导性。这种指导性是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但是这种指导性在传播中属于刚性协调,不易对广大读者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何把它转变为一种柔性协调,这里有一个转变角度的间题。

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特别是报道有关政策或者工作的重点时,要力求找到它们与老百姓利益的结合点。一般而言,只要找准这个结合点,即可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因此从群众角度、从生活角度来反观有关的工作,来报道有关的工作,一直是改进工作通讯写作的一个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