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 )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 )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
(1)习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
(2)消退: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 在没有US 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3)自发恢复:消退并不等于消失,一段时间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
(4)泛化:即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无条件反应。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2. 依赖型人格障碍
【答案】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信、依附于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可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也可继发酒精和药物依赖方面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3%〜6.7%。依赖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17%, 46%, 18%。
3. 性功能障碍
【答案】性功能障碍指男性正常性兴趣和性能力的反复缺损;女性反复地对性交体验不满意,往往性交可以完成,但是得不到乐趣。性功能障碍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中都存在。
(1)根据DSM-EV , 完整的性生活包括四部分:
①性欲期,对性活动的幻想或渴望进行性活动的感觉;
②唤起期,主观的性快感和生理上的变化,包括阴茎勃起,阴道充血润滑;
③高潮期,性紧张的释放和性快感的顶峰体验;
④消退期,放松和幸福满足感。
(2)性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前三个阶段,分别是:
①性欲缺乏障碍,包括性欲低下和性厌恶;
②性唤起障碍,包括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唤起障碍;
③性高潮障碍,包括男性性高潮障碍、早泄和女性性高潮障碍;
④此外还有与性交有关的疼痛障碍,如阴道痉挛和性交疼痛障碍。
4. 神经性厌食症
【答案】英国的内科医生RichardMorton 首次对神经性厌食症症状进行全面描述。1694年他第一次描述了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并称之为“神经性消耗”。此后的200年中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进展。
19世纪后,人们对该病的兴趣达到一个高峰,并发现这类障碍有某些心理学特点。19世纪70出现了“厌食”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归于癔病的一个亚型,这种观点的提出常被作为对该病认识的开端。
在1914年后一度把该病作为原发性垂体功能障碍。直到30年代,才逐渐把神经性厌食症又作为心因性障碍重提。
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者注意到病人怕胖怕增重、对体形极为关注、极度清瘦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并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20世纪40年代后,神经性厌食症逐渐从癔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5. 认知评估
【答案】个体总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这些评估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其中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评估叫做自动思维。在认知疗法中,要求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并对其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思维。
Beck 归纳了思维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
(1)武断的推论:指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
(2)过度概括化;即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
(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忽略其他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抑自己的成绩、优点;
(6)个人化: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如此。
6. 性别认同障碍
【答案】性别认同障碍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异己性别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想以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患者为自己的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性别认同与自己生理上的性别不一致,强烈地希望成为异性,常常寻求各种方法试图改变他们的身体和性征。
性别认同障碍可发生在儿童期、青少年或成人期。
7. 同性恋
【答案】同性恋是指指向同性的、情爱的思想和情感,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
在人类历史上,同性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宽容;但在西方,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反对,同性恋不但在道德上遭到谴责,在法律上也被严加限制。
在学术界,早在20世纪初,霭理士就认为同性恋是自然的、非病理性的现象。弗洛伊德对同性恋也持同情的态度。但少数学者的声音并不足以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
1953年,Kinsey 在其著名的性学研究报告中指出,同性恋与异性恋不能截然区分开来,而应该看作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端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中间则分别是部分同性恋、双性恋和部分异性恋。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从DSM-11系统中删除同性恋的诊断。这意味着西方社会不再将同性恋看成是一种变态行为,而将之视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变异。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对同性恋人群开展深入的研究。他们均认为不能因为性取向的不同而将同性恋看成异常,或看成是一种疾病。
从诊断标准来看,DSM 已经去除同性恋诊断;ICD-10也指出,单纯的性取向问题不能被视为一种障碍,但保留了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诊断。CCMD-3仍有同性恋的诊断,但同时指出: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符合诊断的人是“性发育和性定向伴有心理障碍,如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并为此感到焦虑、抑郁,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8. 自恋型人格障碍
【答案】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有妄自尊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自我中心,这不仅另他人无法忍受,也给病人自己带来适应不良的痛苦。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0.4%。
9. 强迫型人格障碍
【答案】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特征。此类病人还易于出现强迫症、抑郁症、心身疾病等。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7%〜6.4%,男性多于女性。强迫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的共病率分别为6%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