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气质

【答案】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 存在主义

【答案】20世纪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

(1)基本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强调主观性、自由意志和个体性,与强调社会与社会群体作用的理论相抗衡。

(2)代表人物: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Markin Heidegger,1889-1976)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

(3)研究对象:存在主义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的情感、个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的内在经验。

3. 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1)应用范围

投射性人格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默里与C.D. 摩尔根1935年编制。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动机研究,以探寻个体潜意识的思维和幻想。被试通过自由陈述,会将内心情结无意中投注在所陈述的故事之中,听被试陈述,可以了解其人格特征。

(2)测验过程

全套测验由31张图片组成,其中1张是空白图片,其余是一些意义隐晦的场景和人物事件图片。被试按年龄、性别组成4组,每组20张图片,一半为第一次测验使用,另一半为第二次使用。测验时让被试根据图片内容讲一个故事。故事必须包括的内容:此刻发生了什么? 引起什么事件? 图片中的“主人公”有什么情感和想法? 结局如何? 当出示空白卡片时,要求被试想象这张卡片上有一幅图画,并根据想象的图画讲故事。

(3)结果分析

结果的记分和解释需要相当的技术和训练,并从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该测验有许多记分和解释方法,每种方法与编制者对人格的理解有关。默里提出的方法是从故事中分析一系列的需要和动机,认为需要可派生出压力,正是需要和压力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人

格的形成和发展。因缺乏统一的记分和分析系统,该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难以确定。

4. 大三人格维度

【答案】艾森克强调人格由三个类型或基本维度组成,即由内倾一外倾(Extraversion ,E )、神经质(Neuroticism ,N )和精神质(Psychoticism ,P )组成。通常用P .F.N 三个字母来代指人格的三个维度。

5. 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1)历史背景及理论来源

西方心理学流派。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自我实现为主题。既反对行为主义用机械的环境决定论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又反对精神分析过分关注人的生物本能的还原论思想。号称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迅速发展。针对美国后工业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社会下人性异化,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自我选择的产物,以及对传统非人化心理学的否定,对人道主义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人类潜能运动的发展,对现代整体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吸纳,并受现象学、存在主义、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道教和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2)代表人物

主要创建者为马斯洛、罗杰斯、B. 梅和布根塔尔。

(3)主要特点

①在研究对象上,反对以动物与幼儿的简单行为或患者为对象,强调研究人,主要是健康的、整体的、出类拔萃的人。

②在研究内容上,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更富有人生意义的根本问题。

③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方法为中心,重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强调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

(4)基本理论

①以人性本善论为基本的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支柱。认为人性的内核是人的基本需要或似本能(潜能),坚信人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环境影响造成的。

②以需要层次论作为其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

③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犯罪防治和心理治疗等有重要价值。

6. 理性—情绪疗法

【答案】埃利斯把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应用于临床,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只注意人的思维结构、价值观和决策。对于情绪问题,这种疗法认为其是可以随认识的

转变而转变的。理性—情绪疗法对于人的本质有这样的假设:人生来有一种既理智又不理智的潜在性质。

7. 性

【答案】性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使用的术语之一。弗洛伊德主张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而广义的性不仅包括直接的生殖活动,而且包括许多以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的活动,如接吻、触摸、跳舞等。唇舌、皮肤都不是生殖器官,但刺激它们也可以产生性的快感。因此,所谓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弗洛伊德称为力比多。

8. 社会比较

【答案】(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社会比较论术语。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过程。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外部奖赏对个体模仿学习活动的价值是相对的,个体获得的外部奖赏有无价值,需与同类情境中其他人的情况相比较后才能判定。

9.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

【答案】场依存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发现的一种知觉现象,后来发展为描述个体以外界还是以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倾向或认知风格。

倾向于以外界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容易受背景刺激的干扰而扭曲自己的判断的人称为“场依存型”;倾向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不受背景刺激干扰的人称为“场独立型”。

10.负强化

【答案】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收回批评、停止打骂、取消个体参加某种讨厌的活动的义务等,都是在对上述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负强化。

二、简答题

11.举例说明社会比较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答案】中国有句俗语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它恰当地阐释了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影响,即向下比较是自我增强的,向上比较是自我威胁的。下面以买别墅为例来说明社会比较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你最近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一套别墅,你觉得很幸福。但实际上你觉得幸福只有很少一部分因为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给你带来的,而是通过比较来获得的。从社会性比较来解释,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而你现在有自己的别墅,你当然会很开心(向下比较);如果说你周围的人现在己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住在别墅里感觉舒服,你也不会非常开心(向上比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