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化

【答案】(1)分化又称为辨别化,是一种与类化相反的现象,指的是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许多人格特征的形成都与分化有关,比如礼貌、机智、有分寸等。

(2)分化使个体学会辨别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在合适的时间和情境下作出合适的行为反应,避免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比如,好心办坏事,常常是因为把一个“好”的行为用在了一个不适当的情境中。

(3)分化也是连锁反应的基础:发生下一个行为反应的前提条件是完成了上一个行为反应。两个人聊天,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对方说完丁你不接腔,或者对方没说完你就插话,都是不礼貌的连锁行为反应。

2. 器官缺陷与补偿

【答案】器官缺陷与补偿是个体心理学术语。阿德勒1907年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认为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如天生肢体残疾,眼睛、耳朵、发音器官、内脏器官等机能失调,以及与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相联系的神经不健全等,会陷入一种不断的自卑感,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补偿,或促使缺陷器官机能的发展,或以另一器官的机能作为补偿,使机体趋于平衡。如盲人努力发展听觉和触觉能力作为补偿。阿德勒认为,由器官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往往被夸大成为生活的主流,其过度补偿若只专注于个人,可能导致神经症,但若决心为社会作贡献,则可能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

3. 个体潜意识

【答案】(1)含义

个体潜意识是荣格人格理论的一种术语。与意识、集体潜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人格(或精神)的三个层次。为潜意识的表层,包括来自个人的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阈下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根植于潜意识深层的集体潜意识,与意识层相联系。若能量足够,可回到意识层。

(2)构成

荣格通过字词联想实验发现其主要由具有情绪色彩的一组组观念群,即各种情结构成,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金钱情结和权力情结等。

(3)特征及双重作用

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动力性,能强有力地控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既可导致行为失调和神经症,亦可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类似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概念。

4. 常规研究法

【答案】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共同特质的研究者们对所有被试的自尊、焦虑、智力等方面进行过测量和比较,发现几乎所有被试的人格的特征都可沿着这些维度加以描述。这种研究类型为探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5. 自我一致性

【答案】个体外在的言语行为是其动机、目的和价值观的真实表现。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6. 行为评定

【答案】评定法在形式上与问卷法有些类似,都是要对给定的行为项目进行回答,但问卷由评定者对自己的心理、行为作出评价,而行为评定法则是由评定者就受测者的特征进行评估。

评定方式有文字量表式、描述评定式等。评定量表从严格意义上说与测验有差别,可以视为一种量化观察。

7. 行为助长系统

【答案】行为助长系统是由奖赏信号激活的。BFS 控制着诱因驱动或目标导向的行为,以及与保护食物、性伴侣、巢穴和寻找其他莆要目标与奖赏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活动。有时它也会被称为神经生物学奖赏系统。BFS 包括间脑边缘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位于中脑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于杏仁核、海马以及边缘系统的依伏神经核。奖赏系统还包括中脑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源于皮质层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在它的各个区域。BFS 活跃的个体受追求目标的诱因和奖赏的强烈驱动。在人格特质模型中,BFS 是对应于外倾性。高活动水平的BFS 跟外倾性有关,而低活动水平的BFS 与内倾性有关。

8. 社会比较

【答案】(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社会比较论术语。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过程。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外部奖赏对个体模仿学习活动的价值是相对的,个体获得的外部奖赏有无价值,需与同类情境中其他人的情况相比较后才能判定。

9. 个案研究法

【答案】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0.个人中心疗法

【答案】个人中心疗法又称为患者中心疗法,是由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主要方法是以咨询对象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方法。基本做法是鼓励咨询对象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二、简答题

11.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原理。

【答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人们的行为能够施加强大的影响,因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的行为习得行为,而且最主要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替代性地习得行为,即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原理解释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暴力实例:

当前许多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占很大的成分,暴力游戏不仅向青少年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暴力的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相互残杀,血琳淋的场面提供了异常强烈的刺激,而且为玩家提供了模仿的榜样,这种榜样往往以英雄、胜利者的形象出现,加大了模仿的力度。

模仿力极强的青少年长期接触此类暴力游戏,久而久之就会由模仿潜移默化从而形成暴力的倾向。事实上,许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案件中,起因都是因为一点点的小事,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原因,有的仅仅是为了试试暴力游戏中的方法好不好使,从而实施了暴力犯罪行为。

网络暴力游戏还为青少年提供了演练攻击行为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攻击行为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而在游戏中,实施攻击行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还会得到奖赏,如杀死对手可以获得装各、增加点数或者取得游戏的胜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攻击行为,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暴力游戏中,青少年是暴力游戏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的一员,暴力游戏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可以在游戏中随意实施攻击行为,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目的。无论是想做一个正义的大侠还是邪恶的魔鬼,支撑其梦想实现的武器是必须拥有制服对手的暴力,只有在屠杀和攻击中,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暴力乌托邦世界里,人们己经不仅仅限于遐想,而是去实现。而且,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人卸下一切心理上的包袱,当人们施暴的时候,不必找一个正义的理由,大侠、魔鬼、怪兽、警察、恐怖分子……尽可以充当其中任何一个角色。

总之,暴力游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直接、逼真学习攻击行为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既有模仿的榜样,又有攻击行为的锻炼和不断强化。暴力游戏的独特特点使青少年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观察学习的四过程全部实现出来,这大大加强了对攻击行为习得的力度,缩短了对攻击行为习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