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805经济学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现金流(cash flow)

【答案】现金流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不同的债务工具对持有者的现金偿付也称为现金流,通常时间安排差异很大。

2.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 (repo )]

【答案】回购协议指的是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商签定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 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从本质上说,回购协议是一种抵押贷款,其抵押品为证券。

回购协议是中央银行调节全社会流动性的手段之一,当中央银行购入商业银行或证券经纪商持有的证券时,全社会的流动性便增加了;反之,当商业银行或证券经纪商再购回该证券时,全社会的流动性将恢复到其原先的 水平。中央银行证券回购协议的期限一般较短,通常在15天之内。因此,回购协议是中央银行对全社会的流动 性进行短期调节的手段。回购协议也可能发生在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非 金融机构之间。这时的回购协议是各经济单位之间融通短期资金的手段之一。回购协议的标的物通常是国家债券, 尤以短期国库券为主。

3. 现汇率(spot exchange rate)

【答案】现汇率指的是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当日或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时所采用的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和官方外汇牌价没有特别注明“远期”字样的,都是即期汇率。

4. 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

【答案】监管套利是指银行按照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金要求来安排其资产,但所承担的风险却加大了的一种现象。例如,银行在向信用评级较低的公司发放贷款的同时,剔除风险较低的资产(如向信用评级非常高的客户贷款)。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 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

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 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 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 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 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 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 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确定合理的货

币供给増长率, 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 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 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也可这样理解:机会成本因素及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都已纳入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吸纳性极强的变量之中。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 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 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 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6. 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答案】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増加,产量下降。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所示。

图 混合型通货膨胀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 由最初的需求曲线交于点,价格水平由上升到

失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向左上方移到与为了遏制实际产出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上升到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

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与相交于点,与上升到相交于需求扩张拉动的此时价格水平为

到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AS1移到向左上和右上方移动,

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

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 与AD 分别所确定的水平从

7. 试比较分析衡量通货膨胀的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 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答案】(1)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分析通货膨胀的必要环节和治理通货膨胀的依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 平减指数3种,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①消费物价指数(CPI )。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 )。这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它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原材料,非零售制成品的价格信息。缺点是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在最终销售环节上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

③GNP 平减指数(GNPdeflator )。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不平的变动趋向。其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该指标一般一年只统计一次,因此很难迅速地反映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走向,该指数还有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2)以上指标适宜度量由物价变动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而对隐蔽性的通货膨胀,需要借助以下一些指标来度量:实行价格的商品数量和金额;凭证供应商品占全社会商品总额比例;商品管制价格与非管制价格的差异等。并且,该指标一般用于度量现实发生的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则应借助于一种称为“通货膨胀缺口”的办法。在我国,度量以物价变动为标志的通货膨胀主要有六种指标:①工业总产值价格指数。②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其中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