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硕士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再贴现政策

【答案】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 被称为再贴现(Rediscount );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 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有二:一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再贴现率上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 商业银行会提高对企业的放款利率以平衡收支, 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 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二是能产生一种“告示效应”, 即贴现率的变动, 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 可以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向, 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表现在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为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来贴现的银行, 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 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另外, 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灵活性比较小, 缺乏弹性, 若央行经常调整再贴现率, 会使市场利率经常波动而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2.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答案】总需求是“总供给”的对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市场主体依据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计划支出总量。总需求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即消费总支出、投资总支出、政府总支出和净出口总额。因此,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总需求可以通过物量标准和价值量标准来衡量。物量反映为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总需求,价值量反映为货币经济领域中的总需求。价值量反映的总 需求大于物量反映的总需求的部分,称为“虚拟经济成分”或“泡沫经济成分”。总需求概念的提出,目的是为 政府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服务。

3. 耐用品消费支出(consumer durable expenditure)

,【答案】耐用品消费支出指用于购买耐用品的消费支出。耐用品会持续使用一段时间(超过3年)

在此期间该商品会给消费者带来持续的服务。耐用品一般是不易耗损的财货,如汽车、飞机等重工业产品和制造业资本,其它诸如电器用品等亦包含在内。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是两大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其区别是,耐用品的购买尽管是一个消费决策,却更多地具有投资决策的特点。买这些商品是因为它将在许多年中为自己提供服务。

4. 挤出效应

【答案】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提高, 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

果被抵消掉一部分, 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増加, 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 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 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 在短期内, 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 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 模型中, 若LM 曲线不变, 向右移动IS 曲线, 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増加。但是, 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即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 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人增量之差, 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 “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利率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理论及其运用。

【答案】(1)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债券的到期收益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该结构可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图中的曲线即收益率曲线来表示,也就是说收益率曲线表示的就是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它反映了在一定时点上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两种,即资金缺口和利率敏感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根据最新市场利率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资金缺口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差。利率敏感比率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即:

资金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2)这一理论的主要运用便是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变化的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増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6. 试用利率决定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答案】利率决定理论是研究利率如何决定,什么因素影响利率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储蓄,资金的需求来自于投资,从而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和储蓄相等是得到了均衡的利率和投资量、储蓄量。

由此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増加,储蓄增加,因此利率下降。但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使的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上升,企业投资增加,从而利率下降。

(2)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物因素。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又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前二者与收入成正比,后者与利率成反比。这样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利率。

根据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下面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①流动性效应: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②实际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实际货币余额増加,增加了居民的财富,因此会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扩大,收入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增大,从而使利率上升。③价格水平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价格上升,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使利率上升。④预期通胀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上升,人们形成物价持续上升的预期,使利率上升。因而,在上述各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3)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和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因此,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相等时决定。

由此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増加为例:

货币供给增加,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

综上,从三种利率决定理论来分析,货币供给增加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7.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中央银行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只能进行哪些选择?

【答案】(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后, 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一般保持不变, 按照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 工资上涨率可以由物价上涨率来替代, 这就得到了通常所说的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反向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所示。

图 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