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805经济学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需求冲击(demand shocks)
【答案】需求冲击是指经济体中影响到产品和劳务需求的事件。减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増加或者 对外出口需求的増加都是正的需求冲击。
需求冲击通常会使总产出与利率和通胀率产生同向变动。例如,政府支出的大幅度増加将会刺激经济并提高 GDP 。它还会提高利率,因为这增加了政府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就如同企业加大对新项目的融资需求促使利率提高一样。最后,如果此时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已经相当于或者超过了整个经济的总生产能力,就会使通货膨胀率上升。
2. 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defensive open market operations)
【答案】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为了抵消那些非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对存款货币机构准备金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维系既定的货币政策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是通过回购协议和逆回购协议两种方式进行的。在此目标下, 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短期性的回购协议和逆回购协议进行操作, 以及时而准确地抵消那些非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对存款货币机构准备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确保既定货币政策的实现。回购协议政策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短期资金, 满足临时资金需求, 防止政府债券不规则的波动, 稳定金融市场。逆回购协议的政策意义在于通过中央银行的逆回购协议操作, 吸收因外部因素所造成的暂时过剩的准备金, 维系货币供给的稳定。
3. 挤出效应
【答案】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提高, 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 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増加, 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 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 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 在短期内, 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 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 模型中, 若LM 曲线不变, 向右移动IS 曲线, 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増加。但是, 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即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 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人增量之差, 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 “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4. 操作目标
【答案】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选定出来用于反映货币政策
实施进度的指标, 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 并能够借这些指标观测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通常认为中介指标的选取应符合如下一些特点:
(1)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能够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可测性(Measurability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概念清晰, 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 便于定量分析。
(3)相关性(Relatedness to Goal)。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 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联动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能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4)抗干扰性。是指中间目标不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
二、简答题
5. 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 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 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 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 维护储户利益, 以法律形式规定, 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 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 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 增加成本, 并受到一定的限制, 流动性风险提高。
存款准备金一般由央行集中保管, 其主要目的是:
①应付提现以保证清偿能力。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满足客户提现要求和正当的贷款要求, 才能保证信誉, 维持正常的经营。如果商业银行为提高收益率而高风险经营, 可能降低流动性, 在客户要求提款时难以满足要求, 使信誉降低, 影响银行的发展。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造成挤提, 使银行无法维持经营。因此银行必须要集中保留一部分存款准备金, 在必要时动用, 以避免商业银行高风险经营, 增强清偿能力。
②増强存款者信心。虽然央行的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证客户提现, 但实际上由于法定准备金很难改变, 只有在濒临破产时才能动用, 增强清偿力的作用不大。但是存款者认为在存在准备金的情况下, 有一部分存款受到了绝对的保护, 在商业银行有困难时国家会予以支持, 就不会仓促提现, 造成挤提, 所以央行的准备金起到了増强存款者信心的作用。
③实施货币政策, 调节信贷规模。准备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规模, 从而影响到货币供给量。同时对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 可以调节存款结构。央行集中控制准备金, 就掌握了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可以根据不同经济状况进行调节, 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支付清算的方便。
6. 什么是实际利率,它同名义利率是什么关系?
【答案】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即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应当向债务人收取的利息率,而对被投资者来说,是应当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率。名义利率是包括补偿物价变动(或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概略的计算公式表示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如下:
其中,r 表示名义利率,i 表示实际利率,表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但是通货膨胀对于利息部分也有使其贬值的影响。考虑到这一点,名义利率不应做向上的调整。这样,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市场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却不易直接观察到。通常是利用上述公式,根据已知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来求得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的操作。
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等于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在不同的实际利率状况下,借贷双方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一般而言,负利率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7. 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如何导致了市场失灵?如何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
【答案】(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充分的约束;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起作用,易出现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易导致以下问题:
①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前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②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交易后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③委托—代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