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变态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体系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

【答案】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体系使定义心理异常成为可能,而DSM ,ICD ,CCMD 等诊断体系为定义心理或行为异常提供了有益的框架,使众说纷纭的异常标准有了相对健全的衡量体系,得到了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接受和认可。但是由于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许多病人的症状仍难以按照这些系统进行确认;

②对障碍的诊断仅仅是给某个人贴上了一个标签,而无法说明一个人本身的情况和个体的病理学状况及相关因素;

③诊断有可能使被贴上某种标签的人受到周围人的歧视;

④某些障碍的诊断的信度偏低。

2. 简述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答案】(1)自我是一个统一的主体

人本主义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最为系统的描述:

每一个体都存在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经验世界,其中包括有I (主语的我)、me (宾语的我)或myself (我自己);

①个体最基本的奋斗目标是指向自我维持、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

②个体根据他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反应,与他的自我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

③自我对于可感知的危险会随后伴有防御——包括提高警觉、准备行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 ④个体有指向健康或整体性的内在倾向;

在将自我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个性的重要性。

(2)对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关注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人们选择指导自身的行为来达成有意义的完满的生活的过程。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评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观。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要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人们是否真的相信评价过程并做那些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取决于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机体和自我。这两个因素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

自我实现的决定因素是童年经历。当儿童开始了解自己,他们就自发地发展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积极关注是指爱和赞赏,来自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母。如果外在价值判断的条件具有严重的束缚性,剔除了有机体的大部分体验,将严重阻碍个体的自我实现。当外界的评价条件对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控制性时,则个体的行为和他的真实的自我之间就会产生裂痕。

人会自动地通过对感觉的歪曲来掩盖这个裂痕,否认存在于自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温暖的和被接受的环境,感受来访者所感受的世界,并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这种环境中,来访者最终能够面对个体的完整的体验,此时自我和个体恢复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3. 认识领悟疗法用来针对哪些障碍的治疗?如何用认识领悟理论解释障碍的形成?

【答案】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在中国应用心理分析的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出来的。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心理障碍。其中露阴症等性心理障碍是最佳适应症。

认识领悟疗法认为幼年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体验,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根源。行为障碍的根本原因是用儿童化的幼稚的方式对待成年后面临的问题,这种应对方式不合逻辑也是无效的。

4. 精神分裂症概念的形成有哪些?

【答案】精神分裂症概念的形成主要归功于是哪位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Eugen Bleuler 和Kurt Schneider 。

(1)克雷丕林的贡献

克雷丕林将早发性痴呆,慢性妄想症,紧张症和青春痴呆统归于一类——早发性痴呆。早发性痴呆的核心在于早期发病、慢性进行性病程和“痴呆”的结局。他为幻觉、妄想、注意障碍、刻板行为、情感不协调都是早发性痴呆的重要症状,这些症状和慢性进行性病程是诊断早发性痴呆的主要依据。此外,克雷丕林还认为心理因素只是起些临时性的作用,因而完全忽视人的生活史、个性的影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通过显微镜和试管来客观地研究疾病上。

(2)EugenBleuler 的贡献

Bleuler 不同意克雷3E 林的某些观点,在1908年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概念。BleulerBleuler 用精神分裂来作为联系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的核心。他认为言语、思维是通过联系线索组织在一起的,只有当这些联系线索完整无缺、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时,有效的思维和交流才是可能的。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联系线索被破坏了,所以出现了各种症状。Bleuler 进而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4A 症状理论。在该理论中,基础症状包括联想障碍、情感淡漠、自闭和矛盾观念为,附加症状包括妄想、幻觉、心身症状、躁狂和抑郁等。基础症状出现在精神分裂症的各阶段中,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而附加症状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可以出现,不具有特异性,对诊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3)KurtSchneIder 的贡献

SchneIder 认为Bleuler 的精神分裂症概念过于广泛而模糊,因此他提出了更加精细且容易达成一致的诊断系统。该诊断系统包括“一级症状”和“二级症状”,其中“一级症状”包括:①思维化声,②争论性幻听,③评论行为的幻听,④思维被夺,⑤躯体被动体验,⑥思维被插入感,⑦思维扩大或被广播,⑧情感被动体验,⑨冲动被动体验,⑩妄想知觉,⑪思维阻塞;二级症状包括除了

一级症状之外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症状。如果一级症状存在,又没有发现器质性的原因,则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可以成立。

(4)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重点关注于区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上。阳性症状主要是指一些异常的观念、感觉体验和行为,主要包括幻觉、妄想和怪异的行为。阴性症状主要包括一些衰退的行为,如情感平淡、情感淡漠、情感缺失、注意缺陷、言语贫乏、动机缺乏等。

5. 简述焦虑障碍的研究历史。

【答案】1980年修订的DSM —Ⅲ首次提出了焦虑障碍。它脱胎于神经症。

19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神经病学的进步,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疾病陆续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了。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作用。

19世纪后期,弗洛伊德对神经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神经症源于内部心理冲突的观点,认为神经症包括癔病、焦虑性癔病(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广场恐怖)、强迫症等。

至此,神经症被认为是没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神经功能性疾病。

(1)DSM

①美国的DSM-Ⅰ把神经症称为“精神神经症反应”;

②DSM-Ⅱ恢复使用神经症的名称,包括10种类型;

③而DSM-Ⅲ同时取消神经症和神经衰弱,代之以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障碍、做作障碍四组;

④DSM-Ⅳ主要采用症状学的分类方法,对“器质性”与“功能性”不作为分类基准。因而把所谓“器质性”的神经症性症状群分别列入不同的疾病类别之下,如把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成瘾物质所致焦虑障碍也归入了焦虑障碍中。

(2)在我国的发展

①20世纪50年代把神经症划分为神经衰弱、瘡症、精神衰弱和强迫神经症四种类型; ②60年代补充了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类型; ③CCMD-2中,神经症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未特定的神经症等;

④2001年制定的CCMD-3对神经症的分类作了不少改动,把“抑郁性神经症”归人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被单独列了出来与神经症并列,增加了“躯体形式障碍”类型。

6. 简述精神障碍的诊断过程。

【答案】诊断过程是指通过横向的交谈观察与纵向的病史回顾相结合,全面掌握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详细了解其生活方式、发病前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综合分析生物学因素在起病中的作用,将其归纳到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中的一个恰当的诊断类别之中。其中横向诊断是指对来访者心理活动的观察和对来访者精神状况的检查。这一诊断过程注重现在,重在发现占优势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以进行诊断。纵向诊断过程在于结合来访者的个人情况、人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