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19运动生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力量训练的特异性
【答案】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氮的负平衡
【答案】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这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小于分解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组织创伤和饥饿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身体消瘦,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患者的伤口难以愈合等。当摄入的氨基酸少于消耗的氨基酸时,将出现如营养不良、腰酸背痛、头昏目眩、体弱多病、代谢功能衰退等症状。
3. 应激反应
【答案】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超出所能适应的而且有害的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的增强。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血中ACTH 浓度会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会大量分泌。应激包括警戒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时期。生理应激的三个时期(无衰竭期)是:代偿反应期、适应期和恢复期。应激反应既具有适应性的意义,也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4. 大气环境
【答案】大气环境是大气中占空气重量左右的地面上的对流层。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
5. 最大肌肉力量
【答案】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最大肌肉力量有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之分。最大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一般包括等长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速肌力等。
6. 肢体残障
【答案】肢体残障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残障可分为脑瘫和截肢两大类。肢体残障人群是残障人的主体,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生理功能主要与发生残障的时间、原因和丧失肢体的部分有关。
7. 抗体
【答案】抗体是指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8. 组构原则
【答案】组构原则是指运动皮质发出下行控制纤维的细胞是高度分域地组织起来的,与每一块肌肉有关的皮质神经元都有集聚的中心和围绕的外野,任何支配不同肌肉的中心区不会重叠,但是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区可能和另一条肌肉的外野,甚至和它的中心区发生重叠的分布规律。
二、简答题
9. 何谓运动处方?试述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在运动处方中的作用。
【答案】(1)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
(2)运动处方的四要素
①运动形式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有氧、无氧及混合性活动。在运动处方实施中,选择运动形式的条件是:经医学检查已许可;运动强度,运动量符合本人体力;过去的运动经验与本人喜欢的项目;场地、设备器材许可;有同伴与指导者。
②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设计运动处方中最困难的部分,它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有适当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梅脱、主观感觉程度、最大吸氧量贮备百分比进行定量化。
③活动频率
活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率。但由于运动效应的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作为一般健身保健或处于退休和疗养条件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但前提条件是次日不残留疲劳,每日运动才是可取的。关键是运动习惯性或运动生活化,即各人可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但每周最低不能少于2次。
④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关系密切。因为当运动强度达到阈强度后,一次运动的效果是由总运动量来决定的,而总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即由两者的配合来共同决定,在总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运动强度较大则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则运动时间较长。
10.简述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答案】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因此,心率、心肌收缩力、静脉回流量都可以影响心输出量的大小。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时,每个心动周期缩短,特别是舒张期缩短更加明显,因此心室没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致使每搏输出量减少。如一般体力较差者,当心率超过140~150次/分时,每分输出量减少。
(2)心肌收缩力
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地说,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就多。心肌收缩力愈强,射血分数愈高,心室内的血液排出更加完全,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愈小,则每搏输出量愈多,心输出量增加。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范围内,心室舒张时充盈量愈多,则心肌纤维被拉长的程度愈大,心室收缩力也愈强,从而使每搏输出量増多。
(3)静脉回流量
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血液由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主要取决于静脉血压与右心房内压的压差。只有在压差增大,静脉回流血量增加时,心输出量才能有所增加。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胸内压密切相关。强烈肌肉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系统总动员,不仅增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且还可以使静脉血管广泛收缩,提高静脉充盈压,加速血液回流。此外,心室舒张吸力、呼吸动作和四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都有助于静脉回流,从而保证在极短促的心舒期中,不影响心室充盈量。
11.以减压反射为例,说明心血管活动神经调节的生理过程。
【答案】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各种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使有机体适应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1)减压反射的概念
减压反射是指机体在血压突然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活动将升高的血压恢复正常的过程。
(2)减压反射的过程
在颈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外膜下有丰富的对压力变化非常敏感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上述感受器兴奋,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使心脏的活动减弱、减慢,血管外周阻力下降,从而使动脉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减压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减压反射主要对迅速出现的动脉血压变化进行调节,对缓慢增加的血压变化不敏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