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西方社会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剥夺与满足命题
【答案】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这一命题也涉及行动次数和行动价值的关系,它揭示了价值受到时间限制的特点。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上边际效益递减率来说明这一现象。边际效益递减率是指人对某种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该物品供给无限,该欲望可以递减到零,即达到欲望饱和状态。同样,在社会上,当人们第一次听到赞扬时,会觉得很欣慰。但是,如果每天都听到同样的赞语时,就觉得没意思或感到厌烦。正如霍曼斯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在最初获得报酬时会有满足的感觉,但重复出现这种报酬,其价值对他来说就会降低,他也就因此停止这种容易得到报酬的活动。相反,他可能去从事那种很难得到报酬的活动。对他来说,越难得到的报酬价值就越高; 就像男孩子追求女朋友一样,越是追不到,越感到宝贵,越是要追,是同样的道理。
2. 功能分析范式
【答案】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对功能分析方法的完善,它包括一组精确的概念和研究方案,这些概念和方案揭示了在进行功能分析时应牢记的而为以往功能主义者所忽略的最重要的方面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能在经验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范式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但它为提出严谨的、可以由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3. 社会流动
【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4.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的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5. 共享价值观
【答案】宏观交换网络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包括群体和组织间的交往,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间隔较大的交往过程。因此,对于复杂的宏观交换网络来说,共享价值观的调节作用明显加大了。在微观人际互动层次上那种基于对具体互动对象回报概率的认知而产生的“社会吸引”已远远不足以维持那种复杂的交换关系,而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共享价值观是建立超越人际互动的交换网络的先决条件。
共享价值观包括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它使得各方能够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入交换关系。根据这套情景定义,人们可以预先掌握各种交换关系中社会公认的报酬期待、互惠标准、回报价值以及公平准则。由于共享价值观提供了一致性的文化背景,减少了宏观交往过程中的隔阂、误会等不确定因素,从而促进和调节着宏观层次(群体、组织、社区等)上的交换过程。
6. 理性命题
【答案】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后果的价值大小,而且考虑获得该后果的可能性,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中心内容是“价值选择”。但价值并不是行为的最佳解释,有时人们可能在没有确定价值的情况下冒险行动。因此,霍曼斯认为理性只是根据以往实现的或然率来决定潜在的期望价值。这样,理性原则就只是一种可能性的估计,只有在某种规律的情况下才适用。
7. 社会学
【答案】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作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一一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经济体、城市、市场、政党、国家、文化、媒体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虽然“社会性”的定义在不同学派之间仍有争执,但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且对个人的行为跟认知有影响,这一点是大致上为社会学者所共同接受的。
8.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帕森斯论述社会行动的统一性原则?
【答案】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统一性原则的理解如下:
(1)目的手段条件
在帕森斯看来,社会行动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层面。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每一单位行动的基本构成都包括:手段、目的、条件和规范等要素。根据对社会行动的这些分析,帕森斯提出了研究社会行动的“目的一一手段一一条件”原则,即在目的、手段和条件的联系中把握社会行动。
(2)对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
帕森斯批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唯心主义社会学都在目的、手段与条件的分离和对立中研究社会行动。
①无论是功利主义的实证主义,还是非理性的实证主义,都否定了社会行动的目的性。虽然功利主义的实证主义强调的目的同能够导引人生的价值目标是不同的,它不但不能使行动者获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而瓦解了人的目的性。至于非理性主义的实证主义,则十脆直接地否定了社会行动的目的性。
②关于唯心主义社会学,即韦伯和齐美尔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一仅仅强调社会行动的理想目标和价值选择,而否认物质环境或自然条件以及行动者的生物特性对社会行动的限制,对社会行动的研究被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
(3)从“目的一一手段一一条件”的统一性原则出发,帕森斯概括了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他认为,无论行动者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何种程度的不同,社会行动总是受某些人们共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制约,人们把这些共有规则结合到自己的行动手段中,并同客观条件发生作用,由此而实现了目标一一手段一一条件的结么
10.为什么帕累托说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
【答案】帕累托说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这是因为:
(1)帕累托发现仅就经济生活而言,大量发生的社会行为也都是不合逻辑的,把经济行为都归结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应当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去研究那些被排斥的非逻辑或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2)帕累托认为,由人们社会行为而构成的社会是一个像自然系统一样的相互联系的体系。因此,不仅应该而且也可以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去在各种变量关系中研究社会系统及其要素。
(3)帕累托站在科学主义立场对社会行为开展了实证论的认识沦研究。虽然帕累托把各种社会因素都囊括在社会系统概念之内,但是他并未全面研究社会系统的全部要素,而是重点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