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外国社会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统型统治

【答案】传统型统治,是指那种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统治类型。韦伯指出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在这里,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2. 角色距离

【答案】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对此,我称之为角色距离。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某种角色不仅适合一个人承担,而且对他具有某种“挑战”意味时,这个人才可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达到“进入角色”的程度。

3. 《自杀论》

【答案】《自杀论》是杜尔克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杜尔克姆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杜尔克姆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在该书中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杜尔克姆讨论了四种自杀类型:①利他型自杀,即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②利己型自杀,利己性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条件下发生的。③失范型自杀。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④宿命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之所以会发生,是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杜尔克姆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研究自杀现象是研究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问题的一种具体层面,根本目的是要揭示怎样才能获得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团结。

4. 功能接受者

【答案】功能接受者是指,某一项目产生后果时,受它影响的群体。在分析某一项目的某一特定后果时,要注意划清它在其中发生影响的系统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线。因为对不同群体

或系统来说,同一后果可能有不同的功能性质。

5. 理想类型

【答案】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 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6. 正功能

【答案】正功能是指,制度化的行动模式都具有促进系统调试的后果,注重研究制度的积极方面(整合、均衡)。

7. 观察法

【答案】孔德认为,观察法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把在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他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

8.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二、简答题

9. 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

【答案】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是由韦伯提出来的,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即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是如何变化的”。

(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 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铲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

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

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3)对价值中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4)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

10.简述社会事实及其特征。

【答案】(1)社会事实的定义

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小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涂尔于关于社会事实的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 ①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尽管像语言、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这些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已们对个人来说是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②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③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来自于它的集体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

11.如何通过货币经济的发展理解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

【答案】齐美尔以货币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明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