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之外国社会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实验法
【答案】实验法是孔德强调的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实验法在自然科学中应用很广,但是社会学使用这一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孔德清楚地区分了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类型。自然科学可以采用直接实验的方法,而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一一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2. 三类参数
【答案】第一类异质性,指在一个社会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各个不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一类不平等性,指在一条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三类相交性,指在社会结构中几条地位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态,分为重合、部分相交、完全相交几种情况。前两类参数是单维参数,它们描述一个社会的人口在某一方面的分布状况。第三类是多维参数,描述一个社会人口在几个方面的共同分布关系。
3. 安全阀制度
【答案】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小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4. 结构利益
【答案】达伦多夫指出,从社会学而非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应当把利益看做是与一定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对地位占有者行动取向的某种期待形式,或者叫角色期待。由于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存在着两类最基本的权威地位,因此相应地存在着两类最基本的利益,拥有权威的正支配角色的利益是维持原有的权威结构及权威分配状态,相反,由于任何人都不甘心于永远屈居于服从地位,因此丧失权威的受支配角色的利益是要改变限制他们拥有权威的现状,两类地位的占有者各自因其地位而拥有在本质上和方向上对立的利益。这样,每个强制性协调组合都潜伏着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5. 现代性
【答案】现代性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
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6. 共同行动
【答案】“共同行动”是布鲁默提出的概念,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当然,所谓固定模式的行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7. 公社
【答案】公社是一种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形式,它的本质是一种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表现为一种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在这里,个人总是感到与整体处于亲密的联系之中,而又不感到在其中丧失了自身; 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部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基于生活统一性原则,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表现为亲属、邻里和友谊等形式。
8. 机械闭结
【答案】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违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二、简答题
9. 怎样评价帕森斯关于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观点?
【答案】(1)优点
帕森斯的理论首开社会系统理论的先河。其触及领域广泛,多元视角和概括性极强的庞大概念体系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工具,使帕森斯的理论成为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帕森斯的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西方现代化理论之鼎盛。应该承认,在世界背景给定的条件下,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内部过程的稳定的发展,其理论所研究和强调的因素是重要而合理的。
(2)不足
①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帕森斯认为工业经济是满足适应功能的最佳经济条件,因而其行为有机体系统在工业经济运
行中必然是自足的,即自然环境的物力资源是无限丰富的,自然环境对工业废物的吸纳力也是无限强大的。可见,帕氏忽视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对抗性质。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对抗性,预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极限性,单纯利用“利益原则”的经济制度硬件,是无法满足社会系统的适应功能的,还必须考虑维持经济运行的软件,即输入的原料和输出的废料。帕氏理论忽视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②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内部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帕森斯认为只要社会系统满足了社会功能的需要,社会就能存在和发展,这从根本上割裂了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辨证关系,把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当成了孤立的存在和发展。i 阳森斯对待整个社会发展史的力一法,就是只看到了同一性的组合,没有看到互斥性的组合,这从根本上是对系统矛盾双方的肢解。帕森斯的理论虽然是综合的,但不是辩证的,虽然是全面的,但却是割裂的。
③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矛盾发展的辩证实质
④帕森斯理论忽视了系统内部矛盾冲突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帕森斯过于强调社会发展的均衡性,把社会结构内部的冲突当成病态现象,忽视了冲突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育旨。
⑤帕森斯理论轻视了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
帕氏理论包括了人的因素,但却是人的被动因素,人是现代化的追求者、执行者和最终目的。再完美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没有人的支持和努力,也会变成失去活动机制的空洞外壳,现代化不仅无意义,也是无法实现的。
③帕森斯理论否定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社会要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决不能走与别国完全雷同的发展道路,帕森斯却把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衡量-切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尺度,完全否定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10.例举杜尔克姆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杜尔克姆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杜尔克姆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杜尔克姆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