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综合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3.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4.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5.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二、简答题

6. 新闻采访中,记者应当怎样正确地把握和对待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

【答案】记者在采访当中会遇到各种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的人。这些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由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决定的。记者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尽可能多的材料,提高采访成功率,就必须注意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然而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下子就袒露在记者面前的,往往是在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或手势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记者采访时,只有通过敏锐的观察,才能及时地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把采访引向成功。

(1)要注意敏锐地观察和分析采访对象的情绪。

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交谈时要机敏、灵活,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目光、眼神、动作、姿态,并耐心倾听和分析其言辞,如语气的变化和动作细微末节的变化等等,从中探测出采访对象心理状态上发生的变化。

(2)要努力使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

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有紧张的情绪,记者应该及时通过转化话题等方式,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比如观察周围环境将话题引到到采访对象感兴趣且有话说的方向上,以此减轻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使其放轻松,这样才能更好的展开接下来的采访工作,记者可以继续提出他关心的其他的问题,使采访获得成功。

(3)增强对采访对象情绪的顺应性,努力转化不利于采访的心理因素。

采访中,记者要注意顺应采访对象,转化不利于采访的各种因素,使采访得以深入下去。例如,一些记者到农村进行采访时,遇到采访对象谈他们所养的家禽和家畜,而且津津乐道,兴致勃勃,记者不妨也顺应他们所说的称赞一番,让他们愿意把记者当作自己的对话者,从而把记者所需要的新闻材料充分地讲出来。

7. 加强新闻采访研究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加强新闻采访研究工作对新闻事业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直接指导新闻采访,推动新闻事业发展

新闻采访研究是新闻实践活动的理论结晶,然而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导实践,使之应用、贯彻在实际生活中去。新闻采访研究是新闻采访活动的指挥棒,直接指导着采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采访研究中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是贯穿在采访中的一条红线,它确保了新闻事业生存、发展的现实意义,是坚决不能动摇的。

(2)活跃采访学学术风气,提高新闻理论的水平

新闻采访学既要研究新闻采访的方法、技巧,又要研究采访活动的规律。这些从生活的大海中抬出的理论的珍珠,是整个新闻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活跃学术风气,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各新闻实践机构与各新闻科研机构的学术渗透,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学校、科研所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提高新闻理论水平有着良性的促进循环的作用。

(3)培养锻炼新闻队伍

将新闻采访研究的理论用于实际采访活动的指导中,对于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成长极为有利。他们可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并将之应用于实践,避免走弯路和个人摸索的无谓浪费,同时,也可以大量汲取新闻采访的理论精华,对于培养记者个人素质,提高自身修养大有裨益。

8.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离不开观察?

【答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仅需要用嘴来问、用耳来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观察,这样“眼、耳、嘴、鼻”并用,才能获得最全面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忽略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只是一味地注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1)传播学把符号分为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传播的非语言符号显然先于语言符号,而反过来,又强化语言符号。这一过程告诉我们:视觉感应是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

(2)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达的,其余65%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达,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服饰、仪表、目光的流动、面部表情、体语等等。

(3)新闻采访活动就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现场环境,对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不经意问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信息。

(4)采访中,采访对象皱皱眉头、握握拳头、摇摇脑袋、身体姿势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的服饰、周围环境的布置等等,常常包含着一种“语言”,传达着某种“信息”。能不能观察到并且理解它们,不仅关系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而且关系到记者能不能全面地把握新闻事实,因为这些细节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若能通过自己的“慧眼”抓住这一忽闪的眼神、一掠而过的喜怒哀乐以及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便能体现出采访对象言传不到的精神风貌,写出更有意义并富有立体感的新闻来。

综上所述,离开观察的采访将是不全面的,没有观察细节的作品将是不完美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处处留心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捕捉新闻,练就一双“慧眼”。

9. 新闻采访中记者为什么要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

【答案】社会习俗,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一种风俗和习惯,包括社会风气、社会习惯和社交礼仪等。社会习俗作为一种约定俗成,与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影响着人际间的交往。社交时如能解对方习惯,重视对方的习俗,定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新闻采访也是人际交往的艺术。为能顺利接近采访对象,使采访对象乐于合作,及时深入地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社会习俗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是记者涵养的体现。

①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易于在心理上与他人沟通,获取信任,顺利地接近新闻源,获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