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8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15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21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27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古代的主要税收原则思想。
【答案】我国古代的许多理财家和思想家从当时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一些赋税方面的建议和措施。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主张薄敛的税收思想占了很大比重。
(1)孟子认为, 应减少赋税的征收品种, 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 (2)《管子》, 主张“府不积货, 藏于民也”, 即要减轻赋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
(3)荀子提出了反映经济和财政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
(4)韩非提出“均贫富”的税收原则, 主张薄税敛、轻徭役, 但反对“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
(5)《淮南子》提出一个征税原则说, 即赋税多少要以征收前计算的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为依据。
(6)西晋时期的傅玄提出征税既要考虑征收对象的负担能力, 又要做到合理负担。
(7)唐代的杨炎创立两税法, 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征收原则。
(8)唐代的陆贽则反对两税法, 坚持要量人为出。
(9)明代的丘浚提出取民有度, 反对聚敛;什一税是“万世取民之定制”。
2. 税收转嫁有哪些形式?
【答案】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把自己缴纳的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一般而言, 税收转嫁有五种形式:
(1)前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 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 向前转移给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后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 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 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
(3)混转。前转和后转兼而有之, 也即将税款一部分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 另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供应。
(4)辗转。发生多次转嫁行为。
(5)税收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 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而向后转移给征税要素出售者负担。
3. 试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开征和暂停征收的原因。
【答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指国家对在我国境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和个人, 就其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资金征收的一种税。凡在我国境内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资金, 均属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税范围。
(1)开征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的投资领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规模过度膨胀, 总需求扩张过快, 经济过热, 存在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且投资不合理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于1991年开征。
②其出发点是抑制通货膨胀、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 进而达到加强重点建设, 改善经济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开征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一定的税收收入。
因此, 从历史的角度看, 当时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及时的、必要的, 具有积极的作用。
(2)暂停征收原因:
①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在19%年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后, 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过去的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那一时期, 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a. 有效需求不足;
b. 通货紧缩趋势继续蔓延;
c. 经济增长呈下滑趋势。
②所有这些经济形势的变化, 显然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出台时的情况不同, 此时, 若继续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则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反而会加剧通货紧缩。因此,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也就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基于这样一个背景, 为了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国务院的规定,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
4. 如何正确认识所得税稳定经济的作用?
【答案】经济稳定, 通常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所得税与经济稳定关系密切, 主要依靠税收政策中的所得税政策来达到“烫平”经济的目的。
(1)稳定经济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自决改变财政支出规模及方向的政策、税收的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认识所得税稳定经济的作用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①政府通过征税, 自决改变财政支出规模及方向的政策, 这种改变财政支出的政策更适宜于中长期的经济稳定。
②自动稳定器是指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机制, 在政府不采取任何政策改变的前提下, 税收自动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税收的自动稳定器的技术要求较高, 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产生较大的影响。该税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 所得税制的累进税率的内在稳定控制;
b. 社会保障税的“蓄水池”效果。
③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通常是采用减税或増税的措施, 根据不同经济形势用增税产生紧缩效应, 用减税刺激经济复苏, 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技术性要求低, 对短期治理较为有效。
(2)所得税稳定经济的作用的发挥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①是一种事后调节,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经济波动, 但不能消除和避免经济波动。
②所得税自动稳定功能作用的发挥, 受税制结构主体税类差异的制约。
③稳定作用的发挥, 受制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目标的选择。
5. 什么叫税收中性原则?税收中性原则是否排挤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1)税收中性原则的含义
税收中性, 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当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或者说, 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原则要求: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的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 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 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 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 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取得最优的结合。
(2)税收中性原则并不排挤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税收中性原则, 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税收中性与税收调节的关系可简单归纳如下:
①在个别税种上, 从效率角度看, 如果实行税收中性有利, 则排斥税收调节。从整个税制上说, 税收中性与税收调节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 即使是市场机制发达的国家, 也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通过税收调节矫正这种失灵和缺陷是政府可选择的手段之一。所以, 在市场有效和失灵的各自领域, 税收中性与税收调节可以并存, 统一于整体税制之中。
②税收中性与税收调节服务的目标与作用的层次有所不同。税收中性着眼于资源配置, 主要服务于微观效率目标。而税收调节既与资源配置有关, 也关注收入分配, 服务于公平和效率两个目标。不仅如此, 税收调节还是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手段, 因此, 二者完全可以统一于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经济层次之中。
③现实地看, 税收中性也内含着一定的税收调节因素, 这是因为完全纯粹的税收中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