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Leonard Talmy的语言类型学理论问世以来,学界对现代汉语究竟属于V型语言还是S型语言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汉语连动式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单纯地进行语法分析,忽略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且语料选择过于广泛,忽略了Talmy对语料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口语化、高频性及广泛性。
本文旨在探究汉语连动式的典型类型——趋向动词连动式中表达方式的动词与表达路径的动词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判断汉语归属类型的参考依据。为弥补目前对Talmy语言类型学实证性支撑数据的匮乏,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实证研究与语法分析相结合,设计进行了两组实验,并运用Talmy,Slobin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实验一旨在考察汉语口语中连动式的使用频率:邀请20名受试分别对5幅描绘多个动作的图片进行口头描述,录音并转写其表述。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出汉语口语中连动式的使用频率约为42%,证实其高频性。实验二旨在比较趋向动词连动式中表达方式的动词与表达路径的动词的重要性:针对10个趋向动词设计10个问题,组成调查问卷,5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受邀回答问卷。结果显示,在6个问题中, 汉语表现出S型语言的特征;在2个问题中,汉语更倾向于判断为V型语言;在其它2个问题中,汉语表现为E型语言。据此推断,由于方言、性别、俗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趋向动词连动式中的方式动词与路径动词重要性不同。就趋向动词词组而言,总体来讲,汉语属于V型、S型和E型相交错的互补型语言。因此Talmy的语言类型学理论只能从宏观上对语言类型进行划分,并不能确保该语言中的所有现象都符合其类型特征。
本研究进行的两组实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数据为理论分析作支撑;且在实验数据的收集方面严格按照理论提出时Talmy所界定的要求,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作者尽了最大努力,但仍不能对汉语连动式甚至趋向动词连动式做出穷尽性的分析,从而无法从整体角度对汉语的归属问题做出解答。另外由于不可避免的方言等因素,收集的问卷答案差异较大,进一步的研究会考虑进方言的影响,并加大受试及问题数量。仅从趋向动词连动语料看,本文基本结论倾向于支持汉语均衡地表现了V型、S型和E型语言的特征,属于互补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