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倦怠

【答案】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二、简答题

2. 请说出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主要涉及哪几类,并请列举它们各自有代表性的理论。

【答案】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类:

(1)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有代表性的有崛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各地的“新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瓦根舍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7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2)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有代表性的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3)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有什么区别?

【答案】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在于:

(1)查特斯认为,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他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而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活动分析”。虽然这两者的基本精神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更宽泛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4. 综合课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综合课程的理论依据是:

(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综合课程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要鼓励学生在与真实的世界的际遇中从事学习,

把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这就需要综合课程将学校课程以问题和观点为核心组织起来。

(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其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地建构知识的。这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而且,综合的、探究取向的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许多潜在的机会,发展其知识和技能,提尚学习兴趣。

5. 普遍性目标的涵义、特点及其价值取向是什么?

【答案】“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

“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即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

6. 简述“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答案】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杜威为代表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则被称为“现代教学理论,也提出了“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课堂中心。

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就对立了起来。

(1)传统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基本观点有:

①教师中心。教师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者、专制与权威的代表者、统治与约束的执行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应处与中心地位,教师决定着教育标准、内容、方法,操纵整个教育过程。

②课本中心。强调以系统化的知识为中心。课程即教学科目。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知识,可以为儿童更好的观念联合提供有利条件。

③课堂中心。教育过程是在良好的教学秩序下,通过教师口授,学生静听的方式自上而下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教育过程带有明显的“指导性”痕迹,把管理作为教育过程的首要环节。

(2)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基本观点有:

①儿童中心。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提倡“从做中学”代替“从师中学”。

②经验中心。主张经验课程:以儿童主动活动的经验为中心。主张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和能力。课程应是统一的,具有整体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课程应具有社会性。

③活动中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要尊重儿童,依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组织活动,安排内容。

7. 加涅是如何区分各种学习结果的? 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因为教学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即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来分类。加涅区分了五类学习结果:

(1)理智技能,是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3)言语信息,是人类把一些积累起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

(4)动作技能,即动手操作的能力,它是人类习得能力的一个部分;

(5)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人对某些事情采取行动的选择。

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复杂性、等级性的序列关系,其次序是随意安排的。

三、论述题

8. 霍德和霍尔归纳出的三种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是什么? 你认为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

【答案】霍德和霍尔归纳出的三种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及个人认为的课程是适中的领导风格如下:

(1)霍德和霍尔归纳出的三种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

①“反应者”。该风格将教师视为专业人员,认为校长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学校正常而流畅的运作,校长是民主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当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

②“管理者”。该风格认为校长的职能是以管理为核心,其作用在于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日常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对国家或学区发动的课程变革计划要忠实地实施;

③“发动者”。该风格认为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成为课程变革的经常的发动者,校长应具有教育创新意识,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

(2)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是:

①强化学校的合作性文化;

②利用不同的科层机构刺激和增强文化变迁;

③鼓励教职员的发展;

④对文化规范、价值及信念进行直接而经常的沟通;

⑤与他人分享权力并提高个人责任感;

⑥利用符号表达文化价值。

(3)对第三问的回答可根据前两问的答案,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并稍加陈述个人的观点,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性。

9. 简述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流派。

【答案】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流派主要有:“科学一技术一社会课程”、“环境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