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综合课程
【答案】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简答题
2. 简述“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背景及80年代的“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
【答案】“国际理解教育”是随着国际化时代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彼此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而提上日程的。“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1)培养儿童的自我理解能力;
(2)使儿童认识到他们是人类的一员;
(3)使儿童理解他们是地球的居民,是地球的从属者;
(4)使儿童理解他们是地球社会的成员;
(5)使儿童养成作为一个人理智地负责地生活的必要的能力。
3. 简要说明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归纳的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中课程的涵义。
【答案】他们所归纳的课程实施的三个取向中课程的含义是:
(1)在忠实取向看来,“课程”一词的涵义是指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
(2)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的性质是“经验课程”,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
4. 按照“概念重建主义者”的观点,传统课程理论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案】“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至少存在三大缺陷: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普适性的程序
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5. 简述“制度课程”的内涵和功能。
【答案】(1)“制度课程”的内涵:“制度课程”,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制度课程”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教具,等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
(2)“制度课程”具有两种功能,即外部功能与内部功能。
①就外部功能看,“制度课程”处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交叉点上,承担着把社会(或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限定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计划的任务。
②就内部功能看,“制度课程”实际上成为一个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管理和限定的规范框架。随着现代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制度课程”成为对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控制的有用工具。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官方规定的课程指南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规定得非常详细,以排除教师可能作出的与官方认可的社会需求相悖的课程变革。
6. 怎样划分课程来实现文纳特卡计划的目标?
【答案】文纳特卡计划的目标是: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培养儿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文纳特卡计划把课程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是为了培养月儿童将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公共必修学科”,如阅读,拼字等,属于“学科课程”,须进行个别化教学;
(2)第二部分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和社会意识,包括团体活动和创造性表现活动,如剪纸、积木、缝纫等,属于“活动课程”,由儿童自己设计,表现自己、学会与他人交往,以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7. 在罗杰斯的理论中,无意义联结学习和有意义经验学习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按照罗杰斯的论点,无意义联结的学习就是那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教室里向学生们提供的教材和教师的讲述,同无意义联结的实验一样,对学生来说是无意义的。他们在课堂上茫然失措,而教师对此却毫无觉察和同情;甚至有的儿童对自己要学的教材缺乏任何学习准备,而教师却不甚了了。他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习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意义,无法塑造完整的人。而有意义的经验性的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増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体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三、论述题
8. 请简单评价布鲁纳在教学理论内的贡献与不足。
【答案】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对“知识激增”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作出的一种回应。他的学科结构理论,是基于“一般迁移”的理论和对学生潜能的大胆假设以及时代对教育的学术性要求而提出的,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抽象性,从而把传统教学对知识的“量”的追求转移到对“质”的概括上。其发现教学法,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布鲁纳还是一位心理学家,因而他特别强调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运用。布鲁纳的这些主张,一度成为教学理论中的显学,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希望和热情。由此引发的课程改革运动,更是吸引了美国朝野乃至世界各国方方面面的注意。可以说,50~60年代教学论的繁荣,与布鲁纳在拓宽思路方面的启发不无关系。
然而,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对学科结构的假设缺乏更深层的认识论思考,过于偏重教学的学术性而忽视了人特别是教师因素的作用,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这些也是造成他所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终归失败的内在原因。
9. 请论述布鲁纳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特征。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形式或规则。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即通过动作或行动、图像或映象,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这三种表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人类就是凭借这三种信息处理系统来认识世界的,它们大体上对应着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在儿童发展初期,他们是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这种行为表征是与人类演讲中注重扩展动作能力的阶段相吻合的。
(2)在儿童发展的早期,他们从完全采用行为表征过渡到图像表征,即开始能够使用“心理映象”作为某些客体或事件的代用品。这同人类创造发明指向扩展感觉能力的时期也是一致的。
(3)最高级的表征形式是符号表征。符号表征与图像表征的根本区别在于:图像表征同它的指称物在形式上是完全相似的,而符号表征则完全是任意性的,但我们一般都能理解它们所包含的意义。同样,符号表征是与人类旨在扩展推理能力的时期相应的。
在布鲁纳看来,人类智慧发展始终是沿着这三种表征系统的顺序前进的。然而,这三种表征系统虽说是按顺序发展的,但它们并不能相互取代,事实上,人的一生中一直在连续不断地使用这三种表征系统。同时,三种表征的顺序在人的智力发展中只是有所侧重,这种顺序并不是像时钟装置那样机械,它是受环境(特别是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的。人类文化的构成,即是以这三种显然不同的方式来表征我们的学习经验和思维的结果。
10.试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