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女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她们的潜能,帮助她们塑造健康人格,激励她们走向成功是我们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任务,因此对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有意义的工作。过去的研究只将女性作为与男性比较的一个变量,而且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认为女性在诸多方面都不及男性。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女性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女性人才的开发,不利于激励女大学生坚强、自信地走向成功。 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发现,一些杰出的男性身上总具备某些优秀的女性品质,而功成名就的女子身上总是具备某些优秀的男性品质。一个追求男女心理平衡的新概念──双性化被提了出来。美国心理学家S·贝姆就是主张男女双性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她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他们中间都存在着四种性度取向类型:即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双性化的男性、女性均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贝姆所提倡的双性化的个体即同时具备有优秀的男性品质和优秀的女性品质的个体。贝姆还制定了“性别角色问卷”以测试一个人男性化、女性化的程度。 本研究基于贝姆的性别图式理论和实践的观察,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I─90)和“成就动机量表”(AMS),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科、理工科、医学、师范、综合类院校共48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特质、心理健康和成就动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旨在探讨女大学生性别特质、心理健康和成就动机的总体状况,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就动机的差异状况以及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的相互关系。为女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自我塑造提供参考,为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跨世纪女性人才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解。 本研究按,“性别角色量表”将女大学生分为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种类型,对这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就动机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已基本完成,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及未分化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女性化是中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主要表现,双性化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为四分之一。 2.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青年组常模,强迫、焦虑、精神病症状表现突出。其中,农村女大学生,文科女大学生和高年级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3.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低于国内常模,但女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明显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城乡之间、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年级比较上,一年级女大学生成就动机高于其他几个年级。 4.不同性别特质类型的女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成就动机水平,其中,双性化者既具有高的成就动机,又有健康的心理状况,为一理想的性别特质模式: 5.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密切。女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避免失败的动机会对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在高等教育中,要防止和克服传统观念中性别范型的消极影响,通过有效的途径增强对女大学生坚强、自尊、自信、独立、果断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2.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女大学生、文科女大学生和高年级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给予特别关注。 3.注重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通过有效途径增强其追求成功的动机,防止与克服避免失败的动机。尤其对高年级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要给予特别关注。 4.高校要对女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女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培养跨世纪新型的女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