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诗经》与周代礼乐

关键词:无

  摘要

  《诗经》自它产生后一直存在经学和文学两条研究线索。五四运动后,它的经学研究受到冷落,文学研究得到极大发展。但注重风诗、轻视《雅》、《颂》是研究中的普遍现象。并且人们往往忽略了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乐合一用于礼的事实,这恰是儒家重视它的思想根源。   “礼”在人类社会初期是指巫术仪式。宗教源于巫术,以后巫术仪式更表现为宗教祭祀礼仪。这在诗经中都可以看到。风诗写男女之情的乐歌占了一多半,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些乐歌产生的背景,看到仲春会男女的习俗。上古之民用“交感巫术”的原理来理解妇女生产与庄稼生产的关系,认为二者可以互相刺激。仲春会男女的乐歌具有农业社会求丰产的巫术仪式的遗留。雅颂大部分乐歌源于宗庙祭祀仪式这可以从西周铜器铭文的祷词句式和诗经的措辞比较中得到说明。对这些祭祀乐歌祝颂内容作一分析,可以看出以德为祝是它们的共同点,作为宗庙祭祀礼仪的祷祝乐文,具有德的内涵。一方面是西周社会原始的宗教活动中已渗透了文明社会的道德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巫史尹作为宗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又是雅颂祭祀乐歌的初作者,他们在西周王权、神权合一的社会中,既从事宗教的神职活动,又服务于王权,诗歌在他们手中借宗教外衣为王权统治服务,其道德教化的目在巩固王权。诗用于礼,使“礼”具有,德”的文化内涵,这与后世儒家释“礼”为“德”相一致。   诗经以音乐形式用于礼仪活动中,不仅是宗教仪式借音乐以沟通神人,更具有教化作用。《诗经》的音乐从诗经中诗歌的表达形式和后世宫廷用乐以及各地土风小调推测看来,节奏重复缓慢,乐调简朴、平和、少变化是其总特点。这正合儒家一贯倡导的“中正和平”的乐德。   总之,《诗经》用于礼目的在于利用宗教形式为现实政治服务。诗经音乐合中正平和的乐德配合道德伦理的教育。诗经为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有其内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