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西周到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礼记》产生的时代虽不在先秦,但它反映了先秦时代文化的辉煌,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我国汉以前的典章制度、家庭乃至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现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思想风貌。 本篇论文力图通过对《礼记》的探讨,初步系统地分析和阐述先秦儒家倡导的“礼”的产生、确立和“礼教”的构成及作用,以期进一步了解礼教文化在二千多年的延续和发展中其理性基础以及教化的意义,明确我们今天研究这些问题的价值所在。 什么是礼?儒家经典释其为人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与禽兽区别的重要所在。礼达于家庭、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根本大法。 礼产生于天地崇拜、祖先崇拜。这种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它反映了人们认识观的客观性和礼教文化观念的最初形态。 从原始荒蛮时期起,人们为了感谢天地赐予万物的养育之恩,就已开始崇拜天地自然。天地自然现象所表现的巨大威力又使得人们在敬奉天地中严格恪守天地自然规律而不敢逾越,遵法自然的行为规范就产生了,并推及到人的社会关系中去。天地、阴阳、四时等自然现象都作为法则,依此确立了种种典章制度,并赋予它以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性。 祖先崇拜来源于人们对人死后灵魂的信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所以人们祭祀亡者,“招魂”、“饭含”、“小敛”“大敛”之礼由此而立,事死如事生,以期使人们缅怀初祖的同时又期望祖宗的保佑致福。 在礼教的构成及作用中,先秦儒家制礼时,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纳于礼中,严格节度,立中制节,无过无不及。 儒家礼教尤其强调上下尊卑的等差。从天子到庶人严格等级界限,在社会中,以君(天子)为尊;在家庭中,以父亲为尊。礼还明确了嫡庶宗法等级制,人们的地位均受等级制的制约,但同时,礼教还以乐来调和等级制所带来的差别和矛盾,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这种礼以等差,乐以和上下,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等级君主制与民主政治的矛盾与统一。 礼教还重视道德教化,指出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是从天子到庶人都要追求的理想人格,人人应该具备儒家倡导的“反身修己”、“教老爱幼”、“先人后己”、“不见利忘义”等品质。 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无法摆脱自然界,也无法摆脱天赋的血缘关系,所以,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根源的“礼’’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其内容条文、形式有所变化,但人在自然中的行为规范,血缘关系决定的伦常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却无法改变。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认为对礼以及礼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