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成就动机是个体对成就的欲求,是一种个性心理倾向,它属于社会性动机的范畴,对个体的工作、学习等活动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初仅是从男性立场出发,多认为成功的属性是属于男性的。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妇女成就的重视也与日俱增,许多心理学家就女性成就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对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但目前单独研究女大学生的资料还很少。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的后继者和希望,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事业心对于她们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追求成就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遇到许多偏见和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与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动机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本研究着重于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动机冲突,希望为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大学阶段是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因而女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很值得研究。目前关于成就动机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许多研究者凭经验认为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并进行主观推论,缺乏客观实证量化分析。本研究尝试探讨女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寻找可靠的心理学依据,并且为成就动机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实证资料。 本次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 (一)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如何?不同专业、年级以及城乡生源的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有无差异?同男大学生相比,二者成就动机是否有差异?和中学生相比,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如何? (二)女大学生的自尊情感、自我接纳以及自我评价达到怎样的程度?不同专业、年级以及城乡来源的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无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同男大学生、女中学生相比是否存在差异? (三)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意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程度如何 ?自我意识的各主要成分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如何? (四)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自我定位对其成就动机、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何影响?不同成就动机水平组、不同自我意识水平组的性别角色定位有何差异? 本研究取样主要来自西北政法学院、西安邮电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外语学院等五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发出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同时选取一所普通中学高二女生作为对照组,发出问卷46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大学生的专业取样范围是文科、理科、师范、医学、外语类。 本研究采用成就动机问卷、自尊情感问卷、自我接纳问卷、自我评价问卷。这些问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多次被使用。此外本研究还辅以自编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自我定位调查问卷以及开放背景资料调查问卷。全部数据均采用Splm,Spss软件处理。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女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全国女大学生常模相比,其追求成功动机显著低于常模,避免失败动机高于常模但无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追求成功动机明显高于其避免失败动机;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男大学生无明显差异。 (二)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年级、专业、城乡地域上无明显差异。 (三)女大学生的自尊情感水平较高,自我接纳程度不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排斥倾向,自我评价水平不够高;女大学生在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及外表自信上与男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意识的其它方面与男大学生发展水平较为一致。 (四)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年级、城乡生源、专业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一年级的自尊情感、爱情关系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对肯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斤水平显著低于四年级;三年级女大学生的学业表现自信显著高于一年级;农村学生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斤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师范类女大学生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斤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医学、外语类女大学生。 (五)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自我意识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自尊情感、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排斥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负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六)女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意识与其性别角色自我定位存在一定关系,具有高成就动机或自我意识水平较高的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校工作者应重视提高女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讨其中一些缺乏优越感、成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引导,使她们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 (二)帮助女大学生在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协调好“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和适当的自我排斥。 (三)加强女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她们对挫折的认识能力,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坚定自己的成就目标。 (四)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她们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鼓励、激发她们的成才意识。 (五)重视女大学生情感困惑的消极影响,帮助她们解决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心理冲突,支持她们勇于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更高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