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国际政治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恐怖
【答案】在汉语里,“恐怖”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显然,它们的解释是一致的。在英语里,“恐怖”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所谓“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成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从这个含义出发,“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
2. 经济战
【答案】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说,经济战就是国家之间以强制性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经济战大体划分为两个范畴,即经济封锁与经济制裁。①经济封锁的主要含义是以强制性措施断绝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包括断绝贸易关系和金融往来,实行禁运,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的海外资产等。②经济制裁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比经济封锁要广泛得多,它包括程度不同的各种惩罚性措施,既包括最严厉的经济封锁,也包括较轻微的惩罚措施,诸如仅对贸易的某些方面进行限制。
3. 非战争的暴力模式
【答案】非战争的暴力模式是指在未正式进行战争的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其中包括武装干涉、边界摩擦、封锁以及各种国际危机等。这一类暴力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有限的战争。
4. 第二次科技革命
【答案】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它以电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标志,导致电灯、电报、电话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大陆铁路、公路交通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切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世界市场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而不断扩张。那些科技革命成果应用较早的少数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对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整个世界形成了以少数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的完整的全球体系,并导致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殖民地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现象的出现。
5. 跨国组织
【答案】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的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并非所有的跨国组织都构成跨国行为主体。例如,一些组织松散、不具备国际行为主体所应有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的国际组织; 一些经济实力微弱、经营不善的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式或独立自主权的团体、运动和会议等,都不属于跨国行为主体的范畴。也就是说,跨国组织的外延显然大于跨国行为主体。
6. 国际体系
【答案】国际体系又称世界体系,包括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主要反映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国际体系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特点。
7.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8. 康德主义
【答案】康德主义又称世界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跨越国界的社会纽带把作为国家臣民或公民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在康德主义者看来,以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乃是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当代多边外交越米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答案】在当代,多边外交之所以成为一种常见和普遍的现象,有三个因素:
(1)现在的世界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诸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核武器扩散问题、跨国犯罪问题、难民与移民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独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只能通过多国乃至全球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谈判来解决。
(2)各种国际组织在日益增多,不但包括地区性组织,而且包括全球性组织,不但包括政府间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为开展多边外交提供了条件。
(3)世界上的各类国家,都日益看重多边外交的作用,不但发展中国家和弱国、小国倾向于采取多边外交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发达国家和大国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多边外交行动。在南北关系中,七十七国集团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种多边外交形式,而阿拉伯国家联盟则
在解诀中东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发达国家而言,八国集团则是很典型的多边外交组织。
10.怎样看待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在冷战时期,人们最担心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打一场核大战。事实上这场战争没有发生。冷战结束以后,人们认为在5个核大国之间不存在爆发核战争的可能,即在它们之间不存在实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一直坚持小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国是决不会先发制人地打核战争的,而不排除“首先使用”的国家也不可能打这样的战争。在这里有两个根本性原因。
从主观上讲,大国之间不存在这样做的动机,因为和平与合作更符合它们的利益。从客观上讲,无论哪个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都会使自己遭到无法承受的报复。即使是使用战术核武器,也无法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性升级,因为对于一个核大国来说,一旦核战争爆发,为阻止对方更大规模的报复,决不会像下棋一样亦步亦趋,而很可能倾其全力给对手以致命的一击。
(2)核武器的惟一用途就是进行威慑。“威慑”是指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然而,这种核威慑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的。对于当代的西方国家来说,1990年发生的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事件应该是很大的威胁,但在那场战争中,核威慑并没有起任何作用。如果再往前追溯,核威慑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也没有起作用。即使是对于古巴,它也没有作用。
(3)对于核大国来说,保存核武器也许还有军事考虑之外的理由,例如作为大国地位的标志。就英国而言,它发展核武器就没有明显的军事理由。用哈罗德债克米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欲望,是为了继续“在主桌吃饭”,保持与美国在军事问题上的平等决策地位。
(4)近年来,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己指出,核武器对他们的安全来说,更多的不是保证而是威胁。确实,拥有核武器就会构成对他国的核威胁。即使从来不打算使用,它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威胁从来都是相互的。一方威胁另一方,反过来自己也会受到另一方的威胁,尽管威胁的手段可能不同。核大国如果以核武器对他国进行威胁,那么受威胁的国家别无选择,只好要么迅速地用核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要么利用其他更容易得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报复。化学武器也许就是一种选择。受到反威胁的核大国,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只好采取升级行动,要么使自己的核武器更加完善,要么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对于核大国来说,这无疑是困难的选择。
11.国际社会未来可能面对怎样的恐怖主义威胁?
【答案】面对当代的恐怖主义浪潮,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明天的情况会怎样,关心国际恐怖主义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于国际社会未来可能面对怎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性是不受制约的。
①有研究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无论是组织的数量还是活动的影响都在急剧上升。从总体上来看,有宗教背景和动机的恐怖主义事件,通常更暴烈,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