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030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之国际政治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相互依赖

【答案】关于“相互依赖”的概念,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做了这样的解释:“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2. 案例研究法

【答案】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进行案例研究,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

3. 维持和平

【答案】维持和平是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国际社会可以支配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持和平行动及其部署事宜由安全理事会授权,并须事先征得东道国政府同意,通常也须征得其他有关各方的同意。维和人员可能包括军事人员和警察以及文职人员。维和行动可能由军事观察特派团或维持和平部队或两者联合组成的人员执行。军事观察特派团由不配备武器的官员组成,其任务主要是监督协议或停火协定的执行情况。维和部队的士兵手中虽有武器,但多数情况下只能用于自卫。维持和平行动所需的军事人员由会员国自愿提供,并得到会员国的资助。联合国根据维和预算方案对会员国的资助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该预算方案的一个标准额度对派遣部队的会员国实行补偿。

4.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指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懦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5. 国际行为主体

【答案】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6.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7.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8. 生态战争

【答案】生态战争是指带有敌意地蓄意破坏别国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敌对国家的生态环境,给敌对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量投放化学制剂破坏越南的森林,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战争行为。一般来说,使用生化武器进行战争,就是进行生态战争。核战争说到底也是生态战争。核战争的最终结果,即“核冬天”,其实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毁灭。

二、简答题

9. 简述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与要素。

【答案】(1)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对于主权国家,人们通常认为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

②国家拥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

③国家统治着一定的居民和一定的领土;

④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

通常,人们认为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组织是现代国家的四个要素。国家失去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小成其为国家了。就现代国家而言,人们往往还强调认同与忠诚,认为国家辖下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国家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主权国家的要素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其构成可以说包括三个要素:

①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

②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和经济资源等;

③制度因素,包括规制、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

从政治职能来说,国家所起的作用也包括三个方面:

a. 在其统治区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控制暴力的发生;

b. 自由和自主地分配国家的资源;

c. 作为国家内部大多数人民认同的核心。

在国家的基本特征中,主权是国家所独有的属性。国际关系中的其他政治实体也可以拥有领土、居民甚至政权组织,但不可能拥有主权。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主权可以说是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最本质的属性。

10.什么是民族? 什么是民族主义?

【答案】(1)关于民族的界定,可以分为客观派和主观派:

①客观派强调民族构成的客观因素,其中包括地理条件、宗教信仰、肤色、种族、语言、习惯,以及共同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例如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②主观派强调人的情感与意愿,认为民族是一个由情感和意愿的纽带连结起来的共同体。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哈斯、安德森、法国历史学家勒南等。要比较全面地界定民族,必须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起来。

(2)人们通常认为,民族主义是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一个词,它既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又是指一种社会运动。这两者往往是分小开的。作为一种观念,它总是伴以实际行动,而作为社会运动,它又总是有自己的特定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

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三点:

①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②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③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

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基本政治关系就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