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关系理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答案】①行为主义是指谋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方式是通过借用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更严格、更复杂的途径,以期建立一种累积的知识体系,所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并且使用计算机。所强调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相一致。其内涵具体说来就是,在分析经验事实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行为主义者相信可能存在一种有关国际关系的累积的科学,可以使国际关系研究的复杂性、精确性和简洁性不断得到推进,并且使其预测力和解释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关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辛格和罗西瑙等。②传统主义是指具有较浓厚的道德哲学色彩的一种研究途径,其基本特征是运用思辨式语言和诊释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注重演绎推理,倾向于通过历史回溯和案例分析获得经验主义的知识积累,很少或基本小使用定量的方法。英国学派的一些学者是坚持这一研究途径的代表人物,例如赫德利·布尔。

2. 暴力外交

【答案】暴力外交是指在外交过程中以一种非常有限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的一种外交。这种外交既有外交的形式,又有暴力的手段,在形式上表现为两者的混合。例如,当一方向另一方威胁,“如果不合作我们就采取军事行动,直到你回到谈判桌为止,所构成的就是这样一种外交模式。

3. 自由制度主义

【答案】自由制度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依赖模型。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主要代表人物是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4. 国际政治学

【答案】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5. 综合安全

【答案】综合安全是指涉及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多方面的安全概念。哈夫顿多恩认为,安全是一段时间之内对价值和体系的维护。这里所说的价值,就国家层面而言,应该是一种综合体。具体地讲,它应该涉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所追求的利益,也包括国家在国际互动中对内部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军事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以及生态体系的维护。用近年来国外学者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来概括,国家所维护的安全是一种“综合安全”。

6. 对内主权

【答案】对内主权是指根布丹的古典界定,即主权是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这些法则的运作,是决定性的。按照传统的解释,这种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说得确切些,即主权者享有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上和制度上的约束。国家享有主权,就意味着国家垄断着有组织的强制性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社会的公共行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绝对的主权者不受任何道德考虑的约束,即主权者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是不公正的。

7. 超国家主义

【答案】超国家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关系理念。其主要内容:宣称当今社会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不能把国家当做唯一的国际关系权威行为体,主张建立超越国家之间的机构,实现全球层面的联系与沟通。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国家间实力差距缩小,因此有人对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发生质疑;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国家行为体诞生,例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组织机构在全球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如今国际社会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比较薄弱,从而促成了超国家主义的形成。

超国家主义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显著上升; 其提出的理念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认为国家在全球问题的作用发挥有限; 超国家主义的提出也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8. 安全研究

【答案】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战争——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小开; 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 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小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二、简答题

9. 国际政治学是如何产生的? 它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答案】(1)国际政治学的产生过程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出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J 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己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2)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际政治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与外交史、国际法、政治学这样的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实践,以及冷战和各种国际冲突的检验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①国际政治学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学科特点。这门学科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并吸收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体系、框架与方法,而这些学科都是各具特色的。由于涉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它的发展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十分庞杂的。把如此众多的学科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具有清晰的体系、概念与方法的学科,显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②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己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个研究领域,承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人们却始终众说纷纭。在该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传统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理性选择理论、认知心理学、英国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等流派。在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众多学派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如迈克尔·布雷彻在国际研究协会1999年年会的主席致词中所指出的,由于一些人在研究中追求时髦和新奇时尚,结果划分出许多不必要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适当的两分法。尤其是,这些学派缺乏相互的宽容,有时在争论中甚至低毁对方。由于不注意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知识的积累性,使整个学科的发展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