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瓷器在器物文化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答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制作技艺最早成熟的国家。精美绝伦的瓷器自隋唐以后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17世纪大量销往欧洲之后,“瓷国”的美誉便冠给了中国。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瓷向瓷器过渡的产物。
(1)原始青瓷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东汉时期成熟为真正的瓷器。
(2)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瓷器烧制发展迅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生产处于领先地位。白瓷的发明,开创了瓷器生产的崭新局面,形成我国制瓷业的南北两大瓷系。
(3)隋唐两代,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瓷器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唐三彩”显示了盛唐文化的韵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精品。
(4)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形成了六大窑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 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5)元代瓷器承前启后,北方瓷窑因战争破坏而走向衰败,南方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却进一步发展。
(6)进入明清两代,中国的瓷器生产达于鼎盛,产品的数量之大和质量之高均是前所未有。由于明代的社会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因而刺激了市场对瓷器生产的大量需求,各地工匠高手纷纷涌向日益繁荣的景德镇,形成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2.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
【答案】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看法:
(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2)为避免在阶级搏斗中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
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前后八九十年间,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变法运动,是旧的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
产物,实质上是一场摧枯拉朽的封建化运动。各国变法的结果,使奴隶主贵族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迈入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3)改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力量的抗衡
改革是为了化解和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旧矛盾,但在化解与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旧矛盾的主要力面必然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引发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北宋中期,为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依靠王安石进行变法,全面改革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先后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力图达到富国强兵的日的。新法的实行确实使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受到一定限制,打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剥削秩序,政府因而增加了赋税收入。但由于新法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朝野上下守旧派司马光、韩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围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免行法等展开的斗争尤为激烈。宋神宗在守旧派的压力面前动摇,导致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控制朝政,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把改革派驱逐出中央政府,改革最终失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三十多年以后,便爆发了方腊、宋江、高托山等农民起义和金兵进入中原,北宋王朝不久也就垮台了。由此可见,改革过程中所引发出来的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不仅会使改革失败,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重新陷入动乱之中。
总之,中国历史上,历代改革家在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首先,改革要配套; 其次,改革要循序渐进; 其三,改革必须处理好均衡与发展的关系; 其四,在改革过程中,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改革逐步深入与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3. 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主要有:
(1)美学追求不同
中国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地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水模山,取法天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下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2)体现的精神不同
中国园林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地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西方园林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3)造园手法不同
中国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西方园林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
4. 为什么李约瑟称中国为“发明的国度”?
【答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的确,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