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是一种红铜与锡、铅、镍、磷等化学元素的合金。由于它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可以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器物。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现了这种材料,用它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并替代了石器,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青铜器约略可以分为形成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2. 中国典籍丰富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答案】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前者是面,后者的点,点面结合,广博专深,形成中国的典籍文化。
(1)“包罗丰富”
“包罗丰富”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
(2)“经典第一”
“经典第一”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释性的著作数量很多。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经、史、子、集”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经学”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总之,中国典籍的丰富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对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并形成民族特有的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
3. 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答案】(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②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使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因此书法家们在挥毫撒墨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这就对美的感受,把存在的天地山川之美以及人物房舍之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时,不仅要了解写书法的人,还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
即运笔取势,力在其中,以笔法的曲直、行滞,章法的虚实、疏密,结构的奇正、主次,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美感。
①“运笔取势”是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即形成一定的势态。
②“逆”就是落笔要取逆势,又称“逆锋”,即欲行其右,先行其左; 欲行其下,先行其上,这就可以使笔画充满力感。
③“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互异,即“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众点其列,为体互乖”,但又要“违而不犯”,即不能杂乱无章。
④“侧”就是笔画和章法要多取侧势,因为侧势造成的美更富于变化。
总之,笔画不要雷同,不要呆板,要讲变化,讲互异,还有讲主次分明,叙事相间,刚柔并济,要讲究正中有奇,连中有断,连断自如,开合自成。
4. 三类史籍的主要区别及其代表作。
【答案】中国文化的一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几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教条,因而历代修史非常重要。在修史过程中形成了按体裁分类的三类史籍,其区别和代表作主要有:
(1)编年体
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春秋》一书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2)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3)纪事本末体
它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把《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一、简答题
1. 道教与道家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案】道教是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它正式形成时间晚于佛教。但渊源很早,有原始宗教、巫术和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东汉时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黄老道”,这是道教的前身。东汉末年的“太平道”是道教早期的派别。
(2)道教与道家的联系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概念。以老子为教主,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3)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道家是一种思想学说的代表,是士人道德自我修养的理论基础。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信仰,还有对现实生活中苦难的逃避和自我麻痹。
②理念不同
道家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道教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认为,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化成。
2. 谈谈中国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答案】中国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当首推“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因为它们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于公元4世纪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
(2)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在宋代己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并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3)火药的传播
约在13世纪左右,火药才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因那时的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故把中国传入的火药武器称为“契丹火枪”或“契丹火箭”。在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得到了中国的火器; 而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
(4)印刷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