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它对后来的科学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以带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2)影响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以带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卜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2.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 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
意义。
③名
古代,人们在姓氏之外,还会取“名”、“字”和“号”。“名”的概念大概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二月而加名,故云初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总之,现在人们常用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它和古代的“姓”、“名”、“字”相比,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3. 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
(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他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如鲁、卫、晋、虞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如西门、东郭、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如李、林、昃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
4.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过哪些外来影响? 举若干例子说明。
【答案】自古以来,我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有:
(1)宗教信仰
①玄藏西游将佛教带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文化交融之一。佛教先在藏族地区扎根并传入蒙古族地区,成为蒙古族的主要信仰,在汉族地区得到推广。
②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西北一些民族的信仰。
(2)丝绸之路的开辟将欧洲的作物种了带入中国,还有阿拉伯数字。
(3)鸦片战争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基督教文化、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有所吸收,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变化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