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二、简答题

2. 你怎样理解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

【答案】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过程也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发展中。

(1)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自我概念得到不断的发展。他人不仅为个体提供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反应,而且还为个体提供一个能融入自我概念的角色范型。个体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发展中难免出现自我评价与自我表现的不一致性和行为反应的无所适从。正是由于社会交往中人际间的交流,个体才能不断地校正、调节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

(2)—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只有那些经过人们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

3. 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都有哪些与平时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答案】地震是一种强烈刺激,会引起人们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反应往往遵照下列次序:

(1)情绪惊恐。首先是震惊,接着是害怕和慌乱,并且出现认知的“空白”和智力迟钝; (2)认知判断。发生在惊恐之后的某一阶段,人们将当前现象与地震知识结合起来,确认是发生了地震;

(3)外部行为。在惊恐之际,特别是在认知判断之后,力求自我保护,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表现出外部行为。

4.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5.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

(3)社交测量法可以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根据测量结果绘制靶形图和阶梯图,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其团体成员的吸引力,是否保持着良好的整体结构等。图形法既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群体的分化。因此,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

解,可以对该群体的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等做出科学推论。

6. 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7. 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角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如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根据这套社会行为模式来进行社会活动。社会角色为个体活动提供了一个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对个体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2)社会角色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每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组织中都有特定的地位,且这种地位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群体环境中形成的。个人的行为受其地位的左右,角色与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如家长的角色由为人父母的地位所决定;教师的角色由为人师表的地位所决定。个体根据其社会角色,会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合适的社会定位。

(3)社会角色应该符合社会期望。社会对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和行为期待。处于该地位的人必须按规定的或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行事。如父亲的角色,意味着有一家之主的地位,又应承担家庭经济生活的责任和养育子女的义务等。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应有的义务,享受应得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4)社会角色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以作为一个社会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8. 关于助人行为的生成有哪些理论?对这些理论你有何评价?

【答案】(1)拉坦内和达利(1970)的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

拉坦内和达利的研究发现,其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他人在场情境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