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二、简答题
2. 分析服从与依从的区别及心理机制的差异。
【答案】依从与服从有着根本的区别: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面对请求者的请求,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才会顺应其要求去行为。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着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
3.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案】个体(individual )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4.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攻击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攻击
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
(1)温度
早在19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Baron 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发现其呈现出倒U 形曲线。
(2)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心理学家发现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也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除了锻炼,大的噪声、暴力或淫秽电影等引起的激起都会増加人们的侵犯性。
(3)侵犯性线索
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Berkowitz 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4)去个体化行为
①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Zimbardo 和Festinger 等人提出来的。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饮酒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5.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它们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
【答案】(1)价值观(values )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的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3)价值观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价值观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加以改变和培养的,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増进亲社会行为。
①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价值澄清法是培养价值观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年轻人的许多问题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使其发挥作用,应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帮助他们对有关的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通过交流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的关系,揭露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等步骤,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地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按照某种价值观去行动。教师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他通过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
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去评论学生的表露,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
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都必须经过三大阶段七个步
;b. 赞赏(珍爱自己骤:a. 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
;c.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
6.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他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
(1)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 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一是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如爱的价值,或更为具体的如拥抱与吻的价值,几乎全部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二是维度为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社会赞许。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酬赏大于成本)与不利(酬赏小于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一付出的成本。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①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②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支之一的公平理论便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该理论有三个假设:一是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二是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三是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