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会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人际交往风格指人与人交往的倾向性行为方式和态度。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因人而异,可将其分为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交易型、自我实现型五种类型。它们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呈现出对应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克制型。他们常常孤立于别人之外、属于孤僻离群的人。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对待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开放性偏低,反馈倾向也偏低。

(2)自我保护型。他们喜欢探究别人,评论别人。但是,他们进行反馈是用以防止自我暴露及遭致别人评论的防范措施。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别人以反馈方面偏高,但是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方面的开放性偏低。

(3)自我暴露型。他们通过不断要求别人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来迫使别人注意自己。而且,对于接收的反馈几乎没有实际想法。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方面偏低,而在对待别人及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很高。

(4)自我交易型。他们常常愿意给予反馈,而且当与之打交道的其他人持同样态度时是开放的,常把自己当作一个交易点或协商点。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予反馈方面及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属中等。

(5)自我实现型。他们能自发地提供有关自己的适量信息,寻求反馈,以建设性的和非防御性的态度提供反馈。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及在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偏高。

3.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

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4. 试述合作与竞争的心理趋势。

【答案】(1)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取向

①不同问题情景的策略取向

a. 纯冲突。如一方赢另一方必定输。

b. 纯合作。即双方一起赢或一起输,双方利益一致。这时的问题在于自己推测对方的行为需与对方推测自己的行为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性事件成为一个重要线索。

c. 既有合作又有冲突。这种情况下,对策论的数学理论提供了理想的策略,可以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在实际中,人们并不总是按照理想的策略办事。

(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①理论要点

当目标和手段是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当目标和手段消极相互依赖时则更多表现为竞争行为。

5. 你认为社会在当今阶段应怎样实现对不断上升的暴力犯罪的控制?

【答案】(1)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预期代价超过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对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

获取需要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作反向动因。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当将人们行为的预期代价增大,使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趋近力量转化为逃避力量时,侵犯往往就会得到阻止。

但依靠社会的外部制约来减少侵犯的发生,并没有使存在于个人身上的侵犯性消失,因此它也并不是减少侵犯的根本方法。侵犯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使个人的侵犯性得到改造。

(2)去个性化的避免

①去个性化的含义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

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②去个性化的原因

a. 在群体中,由于个人的身份无法被确认(匿名),个人容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b. 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以及药物,酒精或催眠等影响,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

③去个性化的危害

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自身的行为控制力量被削弱,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侵犯行为。

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行为有难以预计的破坏性,原因就是他们丧失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④去个性化的避免

个人需要认识到去个性化状态的危险,并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状态,保持行为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被大规模群体的激愤所裹时,保持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判断和控制就更为重要。

(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

心理学家斯普林撒尔等人的研究用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作为被试道德水平的衡量,结果发现: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第一至第四阶段的被试中,拒绝服从权威对别人施以伤害性电击的比例远远小于道德发展水平达到第五和第六阶段的被试。

去个性化和道德发展水平同侵犯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侵犯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任何依靠外在力量所造成的侵犯行为的暂时制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侵犯的发生。

6. 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角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如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不同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