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二、简答题

2. 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3. 当一个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发生疾病?

【答案】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

①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

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②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③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

4. 你怎样理解麦克米兰提出的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

【答案】麦克米兰提出了一个整合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模型(图)。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行为的最基本决定因素。而且重点在于认知。

该模式也被称为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可以表示为:

即是关于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人中的个人(P )的行为(B )

,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关于这一情境中适当的行为反馈(FS )的函数。

(Nps )在特定情境(s )在这个特定情境中的个人需要

图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模型

对这一模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s )的性质可以从“熟悉”到“不熟悉”分成若干水平。分析情境对于学生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熟悉到什么程度、不熟悉到什么程度。这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很重要。

(2)个性特征(Icp )分为常量和变量两种

①常量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认知方式、成就动机、智力水平等。 ②变量特征依赖于情境而变化,如控制点、焦虑、归因等。

(3)个人需要(Nps )决定了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强化刺激,因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4)个人从情境那里得到的反馈(Fs )包括重要他人、群体和学校三大类。

(5)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这一学习模型将影响学习的个人一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组织起来。按照这一模型,分析学生的学习的步骤为: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要了解那些在特定情境中对学习有影响的特征。

②分析个人的需要,同时确定个人作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类型。

③分析情境中的重要他人以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反馈,和从群体、组织中得到的信息和指令。

该模型强调要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由于人在不同情境中的需要不同,因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刺激也不一样,相应地,每个人的重要他人也各不相同,群体过程和组织特点对他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5. 如何理解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cognition)是指个体不能回忆或未意识到的过去的某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即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自动化的操作过程,不能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等直接方法进行测量,而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①反应时法

此方法是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②词干补笔法

先让被试学习一列单词,然后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

③投射法

投射是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它常常要求被试根据模棱两可的刺激进行联想性描述。

④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范式。

6.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