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二、简答题
2. 城市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
【答案】(1)城市噪音对人心理的不利影响
①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②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③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④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⑤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2)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减少城市噪音对人的影响可通过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包括:
①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3. 简述挫折—侵犯假设。
【答案】(1)基本观点
①挫折—侵犯假设认为:挫折是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
理紧张状态。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挫折主要是前者。挫折—侵犯假设最初由多拉德(J.Dollard ,1939)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人类在遇到挫折时具有做出攻击反应的天赋倾向,个体遭遇挫折后,其目标不能实现,动机得不到满足,必将引起个体对挫折源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攻击,而且认为攻击总是由挫折引起的。伯科威茨进一步修正,修正后,认为挫折可导致侵犯,但也可导致其他行为后果,攻击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
②该假设对挫折与攻击之间关系的定量描述:a. 欲发动攻击的意识和强度与受挫的程度成正比;b. 抑制攻击性活动的作用与预期攻击活动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成正比;c. 一般而言,若挫折的强度是常数,则对某一攻击活动预料的惩罚越重,就越难产生攻击活动;若预料的受到惩罚的程度是常数,则挫折的强度越大,就越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
(2)应用
该理论假设提出后,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该理论认为许多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人遭受某种挫折后产生的攻击行为,而且认为经济、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私生子,离婚等这些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
4.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3)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
在对应推论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对于这种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有两种尺度。它们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对归因过程发生影响。
①第一种尺度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对于属性评价的测定尺度,是由行为者选择特殊后果的数量行为构成的。琼斯和戴维斯等人采用分解行为后果的方法,将行为后果分为共同的
和特殊的两种。共同后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的意图,特殊后果才代表了行为者的具体的深层的意图。找出共同后果是对意图的最初推论,特殊后果才是对应度最高的对应点,是推论的主要依据。特殊后果选择得越多,就越能代表行为者的意图,因而,推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第二种尺度是对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在一般人看来,行为后果有理想的、期待中的,也有不理想的、不予期待的。因此,观察者在对行为后果进行推论时,还要把一般人看来是理想的、希望出现的期待性行为后果与不理想的、不希望出现的非期待性行为后果区分开来。若行为者不考虑一般人对行为后果是否满意,能否预期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做某事,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就可表明行为者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可把这种不怕承受痛苦的行为归属于
行为者的人格属性。在行为中,包含的不理想后果越多,推论的对应度就越高,归因也就越可靠。
5. 人际沟通有哪些基本特点?社会心理学从哪些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
【答案】人际沟通是指个体在共同活动中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沟通主要通过言语、表情、副言语(包括音量、节奏等辅助言语和叹息、笑等类语言)、手势、体态、社会距离等实现。人际沟通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具有协调、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
(1)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
①沟通双方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②作为信息交流结果的沟通影响,只有在发送者和接收者掌握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实践,这不仅指双方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求双方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③沟通伙伴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④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这与编码与译码的差错无关,是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 (2)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从人际沟通的特点、沟通条件、不同的沟通方式等方面对人际沟通进行了研究。 ①实现人际沟通须具备的条件:
a. 信息源。即发出信息的人,没有信息源,就无法进行人际沟通。
b. 信息。这是沟通的内容,无此,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性就不存在。
c. 信息渠道。这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用何种工具从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 d. 接收者。信息为接收者所接收,这是沟通的根本目的。
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几类:
a. 从发出信息的人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互变,可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b. 按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c. 根据地位的高低,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d. 按沟通者之间相互依靠、联系的情况,可分为假相倚沟通、非对称性相倚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彼此相倚沟通。
e. 根据群体沟通网络,可分为轴型沟通、Y 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
f. 根据通讯渠道,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又可分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