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上。
【答案】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由于是在个体知识经验引导下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因此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它制约着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故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到较高阶段加工输出的制约与影响。
(2)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这种加工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因此,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这种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加工过程中较低阶段的结果不受较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下而上加工也是不够的。因为在没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 同时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也是较慢的; 此外,单是自下而上加工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当非感觉的刺激信息越多时,个体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 相反,当感觉信息较多时,自下而上的加工往往占优势。
2. 传统的心理物理法有哪些? 简述这些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案】(1)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类型及其特点
①极限法,又称为最小可觉差法、最不变化法、系列探查法、感觉等距法,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刺激变化有增、减两个系列。第二,以最小的梯级逐渐变化。第三,在增系列中,以第一次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和最后一次没有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均值作为本系列中测定的绝对阈限; 在减系列中,以第一次感觉小到的刺激强度和最后一次能够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均值为本系列中测定的绝对阈限。在测定过程中增、减系列的安排应该遵循“ABBA , BAAB , BAAB , ABBA ”的法则。
②恒定刺激法,又称为常定法,次数法,正误法,其特点主要有:第一,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
数刺激(约4~7个),在测定过程中保持不变,所选刺激的强度最大应为95%的次数能感觉到,最小应为5%的次数能感觉到; 第二,每种刺激呈现次数多,一般不少于50次; 第三,呈现刺激的顺序随机安排; 第四,进行结果统计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强度所引起某种反应(有、无、大、小等)的次数,然后以各个刺激强度下的反应次数所占总的反应次数的百分比来求阈限值。
③平均差误法,又称为调整法,要求规定某一种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在主观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因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致,因此每一次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求平均误差有两种方法:
a.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b.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在这里,主观相等点是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等于各比较刺激的平均数。如果用平均差误法求绝对阈限,只要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调节比较刺激,使得比较刺激的大不变化到刚刚觉察不到或者刚刚觉察到,然后求出每次比较刺激的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此外,需注意,在使用平均差误法时,往往会存在空间误差或动作误差,应注意消除。
(2)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匡从测定方式上分析,极限法、恒定刺激法是直接依据阈限定义的测量方法,而平均差误法是依据误差进行的对阈限的间接测量。
②从效率上分析,极限法有些数据会被浪费,而恒定刺激法中所有数据皆可利用,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效率较高。
③从误差上分析,极限法会产生期望、习惯误差; 平均差误法会产生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 而恒定刺激法的三类判断和不肯定间距会随被试的态度而变化。
④从被试角度分析,由于某些感受器的特点,限制了其中一些方法的使用,如味觉很难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其差别阈限。
3. 消失文本范式的实验逻辑及操作程序。
【答案】消失文本范式是由Rayner 和Liversedge 等人(2003)提出的。
(1)范式的操作程序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正在注视的单词呈现某一时间(如60ms ),之后所注视的单词就会消失。如果读者注视点转移到另外一个单词时,这个单词又会呈现。同样地,当另外一个单词呈现某一时间(如60ms ),之后所注视的单词又会消失。依次类推。
(2)范式的实验逻辑
通过对不同消失时间条件下的眼动指标与正常阅读条件下的眼动指标相比较,可以得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觉刺激的获得和在阅读过程中信急的提取时间。
4.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 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 为什么?
【答案】(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即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
(2)它们不能消除实验中所有误差,主要是因为:
①因为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减少误差,来使测量值不断接近真实值。
②测量值的获得受到测量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只能不断减小,但是无法完全消除。
③比如,最简单的长度测量,人们所使用的量具的测量范围会影响人们获得的测量值。当人们采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可以精确地到1毫米,而当人们采用更精确的最小刻度为0.1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则可以精确地到0.1毫米。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与物理学实验一样,心理学在不断接近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去推断理想实验的结论。
5. 为什么要对注意下不同的操作定义? 注意有哪些操作性定义? 它们对注意的把握有何不同?
【答案】(1)操作定义是对概念根据测定或操纵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一个现象的测量和记录方法确定了,这个现象就从操作上被定义了。对注意进行操作定义,就使得对注意进行测量变为现实。
(2)注意的操作定义包括:
①注意的任务定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②注意的持续性定义,描述的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
③注意的加工定向定义,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的多个感觉输入集中于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3)三种定义对注意的把握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 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 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