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641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
A. 零
B.0.5秒
C.0.2秒
D. 最大值的一半
【答案】
A
【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声源位于正中面,因此,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2. 费希纳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前提假设是( )。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
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有效
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答案】B
【解析】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是由韦伯定律发展而来,其前提假设是所有最小可觉差均相等。
3. 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 )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
B.3~5个左右
C.5~7个左右
D. 越多越好
【答案】B
【解析】对于不同的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自变量数量不同,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应为3~5个左右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4. 记忆表象有可操作性的经典实验是( )。
A. 心理旋转实验
B. 人工概念实验
C.etroop 实验
D. 点探测实验
【答案】A
【解析】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和谢帕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做的心理旋转实验研究证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5. 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
A 费希纳
B. 赫尔姆霍茨
C 斯金纳
D. 韦伯
【答案】C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的费希纳定律; 赫尔姆霍茨是用反应时法对神经的传导速率提供经验测量的第一人; 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而斯金纳则开创了单被试研究的范式。
6. 当实验出现了“霍桑效应”时,为了改进实验,后续研究应采取( )。
A. 双盲法。
B. 消除法
C. 平衡法
D. 对抗法
【答案】A
【解析】霍桑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在心理
学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
7. 东克尔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1945)说明( )。
A. 一旦某物体被用做特定用途,那么人们将很难将它用于其他用途
B. 因为天花板效应,数据很难被解释
C. 男性与女性在大多数问题解决测验中的表现相同
D. 一旦某物体被用做特定用途,那么人们将很容易将它用于其他用途
【答案】A
8. 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 )。
A. 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
B. 第一次非负到负的对应值
C 最后一次正到非正的对应值
D. 最后一次负到非负的对应值
【答案】D
【解析】极限法以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作为阈限值。因此,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最后一次负到非负的对应值。其阈限的上限值应取第一次正到非正的对应值。
9. 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实验中实验者主动加以操作、变化和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本题中,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是要加以操作和控制的变量,所以是自变量。本题中的因变量应是识记成绩。控制变量是指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实验发生混淆,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材料显然不是使实验发生混淆的变量。
10.阈限的上限和下限的差被称为( )。
A. 不肯定间距
B. 差别阈限
C. 强度估计
D. 绝对阈限
【答案】A
11.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先天获得的经典实验是( )。
A. 华生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
B. 哈罗德恒河猴依恋实验
C. 沙赫特的认知激活实验
D. 阿诺德的认知激活实验
【答案】B
【解析】哈罗德采用恒河猴作为被试进行的依恋研究证明情绪先天获得的观点,证明接触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