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考古学考古学专业综合复试之中国考古学通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釉陶和硬陶

【答案】釉陶和硬陶是商代社会生活常用陶器的两种类型,秦汉时仍在使用。①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釉起到保护器胎和装饰两种作用。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出现在商代;秦汉时品种増加,仍在使用。中国古代的釉陶分为高温釉陶和低温釉陶两种:高温釉陶烧造火候高达1200°C左右,胎质较硬;低温釉陶烧造温度在700~800°C之间,胎质地较软;②硬陶又称印纹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发展到商代,其器形增多,有罄、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2. 直百五铢

【答案】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钱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钱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是一种大值虚币。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3. 小双桥遗址

【答案】小双桥遗址是一个商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历年来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

4. 克孜尔石窟

【答案】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儿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该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5. 丁公陶文

【答案】丁公陶文是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刻画符号。这些刻文笔画流畅,每个个体独立,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

6. 唐三彩

【答案】唐三彩是指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助溶剂为炼铅熔渣和铅灰。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简称“唐三彩”。唐三彩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且含铅量高,具有一定毒性,主要做随葬品的明器。西安和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最多,目前考古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等。宋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唐三彩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

7. 上林湖窑址

【答案】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越窑烧造青瓷的历史很早,其盛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该窑址主要生产传统的越窑青瓷,釉色青黄、青绿等。晚唐、五代时期器物表面光素无纹饰。北宋以来,运用划花技法;北宋中期流行刻花装饰;北宋晚期开光布局常见。

8. 李家沟文化

【答案】李家沟文化是河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李家沟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3年调查发现。1976~1977年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该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二期为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各类型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二、简答题

9. 列举三项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并举出实例。

【答案】(1)穆斯堡尔谱技术

穆斯堡尔效应是

射线的共振荧光现象。由于该效应对射线能量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可以用来探测由于共振原子核附近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共振射线能量的细微结构。不同的考古样品具有不同的穆斯堡尔谱线,该项技术对文物基本不破坏或很少破坏,可以用于包括古代颜料、书画、陶瓷在内的各类文物的分析。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分析陶瓷的原料来源、烧制工艺、烧成温度以及年代等。我国学者曾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对二里头文化和河南禹县龙山文化的陶片的分析研究,发现二者的原料和烧成温度大体一致。

(2)X 射线衍射

X 射线衍射的原理:用单色的X 射线照射样品,样品中存在的晶体的不同,在不同角度上出现的X 射线的衍射不同。通过研究最强衍射现象出现的角度,可以确定样品中晶体的结构。该技术所需的样品量很少,主要用于陶瓷器的分析研究,帮助区分陶瓷器的产地,推断烧制温度,借以了解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工艺技术,探讨不同地区、文化和类型的器物的整体特征。我国学者用该项技术分析了绿漆古铜镜和西安城墙砖坯的结构成分,还对云冈石窟的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第一次发现了颜料中含有醋酸亚砷酸铜,是以前文献记载所未见的。

(3)离子束分析

离子束分析的原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离子束来轰击样品,分析因此产生的电磁辐射或带点粒子,由于样品的化学成分不同,产生电磁福射的能量、带电粒子的种类和能量均有所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陶器、金属器物的元素分析。我国学者曾利用该项技术分析了秦俑坑的青铜镞,认为当时已经知道用铬处理表层防止锈蚀。

10.简述“周原”遗址。

【答案】(1)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据《诗经》、《史记•周本记》等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即迁于此地,营造宫室,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内周代遗存的分布非常密集,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

(2)建筑遗址

①遗址分布

岐山县凤雏村四周为西周早期宫庙建筑基址分布区,在凤雏村西南已发掘出周代早期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在其东约2公里的扶风县召陈村附近也发现了范围很大的建筑基址群遗迹,多数建筑属西周中晚期。

②建筑布局

歧山县凤雏村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基址,从平面上看,整个基址是以殿堂为中心,围绕着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

a. 殿堂开间大,进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应该是统治者处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