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考古学

【答案】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多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因此,考古学属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一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的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2. 土墩墓

【答案】土墩墓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是: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

3. 滇王之印

【答案】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纯金铸成,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早期滇国王之金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的出土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4. 砖室墓

【答案】砖室墓是指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出现在中原和关中一带的用砖建筑的小型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北宋时期出现了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5. 炳灵寺石窟

【答案】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195个,其中以下寺的窟龛数量为最多。炳灵寺石窟唐称灵岩寺。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除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

塑外,绝大部分为石雕,每个窟龛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造像,大小共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画残留约900余平方米。

6. 水洞沟文化

【答案】水洞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7. 永乐宫

【答案】永乐宫是蒙古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观,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最先为吕公祠,金代末年,改祠为观,后毁于火灾。元世祖中统三年,马真皇后令升观为宫,名大纯阳万寿宫,明清以后改称永乐宫。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1953年发现,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移至芮城县北郊,按原样重建。永乐宫布局舒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的壁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8.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答案】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迀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布局合理,遗存丰富,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以唐朝长安城为模式规划设计。目前,3道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现存实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简答题

9.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答案】(1)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2.1万~9000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但比较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9000年~7000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3)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7000年~4500年,这个时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研究也较深入。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4)铜石并用时代

距今约4500年~3900年,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10.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答案】商代晚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花纹繁缛,铭文出现,并加长,是商代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早期铜器继承了晚商的传统。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包括:

(1)青铜礼器有了飞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连瓶和偶方彝。礼器中酒器仍占绝大多数,以觚、爵为主。

(2)盛行以鸟兽形象作为器物的形状,如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形卣,山西石楼出土的铜觥等。

(3)商代晚期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突出代表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

(4)纹饰普遍以雷纹为地纹,主体花纹除饕餮纹外,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大都饰满器身。许多器物尚有凸起的扉棱和牺首等装饰。

(5)铭文最初多为族徽图像、人名、父祖名,如妇好之类;末期铭文多达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父辈作器。如“小臣赊犀尊”、“希聿簋”等。

(6)晚期的铜器中乐器有铙,兵器有钺、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其中戈的数量最多,形式变化亦多。工具有斧、镑、铲、锥、凿等。车马器有辔、辖套、轭、镰等。此外,还发现铜镜、铜人面具和牛头形面具。

11.简述北周孝武帝陵墓的发现与研究。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位于山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属于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区北部,地势高亢,平坦开阔。孝陵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4个壁龛以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周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

(1)墓道

墓道呈斜坡状,系由原地面下挖而成,上部开口呈长方形,两壁基本垂直,其中填土经过夯打,并夹杂有少量砖渣。

(2)过洞

5个过洞,均为拱形土洞,较墓道、天井要窄。第一过洞最长,其余过洞长度相当。由于第一至第三过洞顶部坍塌,高度不详。第四、五过洞顶部保存较好。